古玩收藏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道家关于世间万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界现象及人类命运的一种学问。具体来讲,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分别象征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和中间四季的循环往复。 这种学说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受到阴阳二气的影响,而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归类为五种性质之一。
这五个属性分别是: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被分成了五类,每类各有一个代表颜色,即: 金—白; 木一青; 水-黑; 火—红; 土黄。 除了以上5个基本元素之外,还有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12个状态。例如,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就是“生命”由旺盛转为衰弱的过程,也就是五行中的“衰”;“冠带”是指一个人的年龄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临官”则指成年阶段。
人们将八卦配属五行,又把天干地支合化分类,形成了如下表形式的天干地支五行表: 通过上面这张表格,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方位=特定的五行 在这个公式当中,方位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古人是从天地运行的规律中找到启示的。他们发现,地球在公转时有一个位置特点,就是每年农历三月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此时北方正午日影最短,冬季南方正午日影最长。
后来他们就根据这个规律制定了一套方位体系,把整个宇宙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最下面叫作“极域”,上面两个部分各占一半,合起来叫作“方域”。 在这个方域里,把北边归于坎宫,南边属于离宫,西边属于兑宫,东边属于巽宫。每个方位又被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小方面,这样整体就形成了八个方向: 同时,人们还注意到,虽然一年四季太阳都是向北移动,但它的速度并不一样,在冬至和夏至前后,太阳移动的速度最快,而在春秋冬三季则是逐渐减速。于是,人们又根据太阳移动的快慢不同,把一年划分成二十四节气。
当太阳走到某一个大节气的中间的时候,北极星的位置就会发生一次明显变化。比如,当太阳行至夏至节气的中点(公历6月21~22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方向,北极星的位置则刚好落在正南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每一节气都有一个专门描述其特征的别名,如立春叫做“孟春”,夏至叫做“仲夏”等。 最终,人们根据五行与四季、五方的对应关系,再结合二十四节气,就可以给任何事物一个明确的五行归属了。举个例子,今年是壬寅年,腊月廿三是小年,这一天太阳到达黄道第318度,北斗指辛。从甲子日开始,每天太阳运行360除7,以七律循环,每月行43度余,每隔19天,太阳运行一度,所以立春之后的第二天,月亮运行到甲辰位,此时斗柄指向东北。
正月朔日在丙寅,二月朔日在丁卯……如此逐日推排,无论阴晴圆缺,不管晦明变化,太阳都是在公转轨道上一个接一个星座地运行,周而复始。 由此,我们就可以给2022年一个明确的五行归属了——壬寅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天,太阳到达甲子宫,农历十二月十四(公历1月20日)开始进入辛丑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腊月十六(公历1月21日)正式进入癸丑月;直到2023年春节,月亮绕地球一圈之后,太阳运行至甲寅宫,这时才进入坤宫(戊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