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为什么下走?

慕容洁芙慕容洁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历史数据回看,2013年下半年和2015年牛市顶峰时,A股市场出现过两次较大的泡沫,当时市场上也涌现了很多“神”一样的预测。以2013年下半年为例,彼时市场热度正在迅速升温,很多投资者已经开始讨论6000点、7000点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气氛中,东方财富网旗下iFinD数据显示,当时主流机构对后市判断的乐观程度已经处于极度夸张的程度: (图片来源:iFinD) 如果单纯看这些预测的乐观程度,恐怕大多数人都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了。而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随后不到两个礼拜的时间里,上证综指就成功突破3000点大关,并在之后的两个月里持续上行至5178点的历史新高。然而在高涨的背后,却是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股票融资规模——仅十月份一个月的时间,沪深两市股票融资就达到4900亿元,而这一数值更是相当于2014全年融资规模的7成有余。

在疯狂的牛市中,任何人似乎都可以找到买入的理由,而任何利空消息似乎也会被解读为上涨的契机。当时,尽管市场上对于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但大家对于政策利率依然持乐观态度,因此金融资产价格对流动性十分敏感,而只要流动性的水龙头不断供水,市场便总有新的理由继续上涨。然而问题是,一旦流水的速度出现了下降,市场中本就脆弱的信心又该遭受怎样的冲击呢? 2015年股灾发生的直接诱因正是由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四个字 “谨慎调控”。或许央行原本只是想着微调,但却没想到市场会如此反应巨大。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很容易发现很多异常的信号,比如疯狂炒作的P2P行业以及不断膨胀的债券违约风险都在昭示着彼时市场的非理性。而在那轮熊市初期,商品期货也曾出现过连续的涨停板,似乎想要复制上一轮牛市煤炭、钢铁等资源类股票的涨势。然而这一切都表明,当时市场出现的并非一轮健康的回调,反而是多方力量失衡导致的急挫。

如今再回看当时的那些“神”一样的预测,未免觉得十分可笑,但当时的悲观主义者却大多被嘲笑为“乌鸦嘴”。在极端的市场情绪下,乐观的情绪总是占据上风,而那些早期警示危险的人反而会被唾弃。这正如索罗斯所说,“相反,当人们被广泛地引用于‘危险’一词时,危险实际上已经十分严重了……那时,愚蠢的行动就开始蔓延,而明智的举动往往已被废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