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娴是什么五行?
《易经》中记载,“天在上为乾,地在下为坤”,即万物皆由天地所生。而中医的理论体系虽源于《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但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医理论中的“天”和“地”并非单纯的指自然界的天与地,而是具有抽象化、象征性意义的概念结构。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地阴阳相对应,人体结构有上、中、下之划分,生理功能有阴、阳之分;运动变化有动、静之别。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焦,分别对应天之三层空间结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池沼),下焦如渎(水道)。 中医理论中的“子午流注”实际上反映的是“天地运行规律”在人体的映射。而“子午流注”的实际应用则是根据时辰的阴阳变化来指导人体的起居作息和药物使用,其遵循的原则是: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时间和空间的因素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子午流注”具体的应用中,每个节气的时间跨度为15天,又分为“四候”,每一候又对应五脏之中一个脏器的功能状态。每个节气的保养,都要考虑到这一节气期间天气的变化对体表造成的刺激和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影响。 例如最近笔者所在地区气温回升明显,白天阳光充足,夜晚月高风清。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护脾脏应该注意避免过度出汗,因为汗出过多会导致阳气损伤,气随汗脱。同时,应该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通过出汗的方式祛除体内的寒湿之气。
而在饮食方面则应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食物纤维的含量,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消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