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字的五行属什么?
汉字 谓,读音为wèi、wéi或shuì。形声字。甲骨文从口(kǒu)从畏,意为以言语相恐吓,表示以言辞加害他人;西周金文的字形由“言”和“唯”组成(参见“唯”条),本义是说话;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谁”“什么”“哪个”“哪里”等;《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为“说也”即告诉别人。
汉字 “谓”的繁体字形在元代始出现,今简作“谓”。《说文解字·言部》中有如下解释:“谓,说也。从口畏声。《商书》曰‘命我文王,谓何’。”段玉裁注云:“言不可畏而然,故以畏为言。”许慎的解释与汉儒所解不同。《商书·太甲》记载:“咸有一德,克享帝治。惟天明惟民纬。 在昔殷王,既立载乃昧,罔敢知厥德。乃忘厥凶,时民斯亡。于予发曰:‘嗟!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绥德。密不疏,庸不绝。’乃求乌咸若。”此中“谓何”意为“为何”。又如《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道。”孔安国传称禹对舜所说之词:“汝惟德动天,无有远近皆来亲附,则天下可一矣。自满者损益,谦虚者受益。时乃天道。
东汉经学家郑玄笺《诗经·大雅·抑》之诗句“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云:“命使进之,如面命之言提携其耳。”唐毛亨笺:“命,谓告语之意。提携,谓教之。”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大雅三》引朱熹之说以为:“‘提携’当作‘提撕’……提撕者,警劝之意。” 现代汉语中的“所谓的”一词来源于《孟子·滕文公上》“谓之离娄”句赵岐注:“所谓,犹言‘谓之’”。可见“谓”有“叫做”的意思。此外还有“以为”的用法,比如“谓鱼小刺多”中的“谓”就是“以为”之意。 而“问津”一说取自《论语·微子》:“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问孔子是否见过像自己村子里那个敢于揭发父亲偷羊的儿子那样正直的人,不料却得到否定的答复。因为孔子认为父子相隐是直,而村子的那位不是直,而是“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