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拂”这个字属于会意字,金文字形,上方是一个“勿”,下方是个“手”。合起来就是用手(指)制止的意思——也就是不要做,阻止;也引申出“拂逆”“拂袖”“拂尘”等表示抵触、不顺从的动作或现象。 古代有“五刑”之说,墨、劓、剕、宫、大辟。其中墨和劓都是在脸上刺字挖眼,在古文中用“黥”代替“墨”,因此“墨刑”又称“黥刑”。
秦朝统一法制后,以墨罚罪成为正式的刑罚制度。汉代继承下来,汉武帝时制定“汉律二十三篇”,明确规定了各种罪行的刑罚,其中墨刑为五刑之一。《晋书·刑法志》载:“凡入罪囚,非条载者,皆曰黥。”隋朝建立后,规定犯人的面额上刺字,作为惩罚。唐朝继续沿用这一做法。宋朝时,面部纹身被禁止,于是就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在额头刻上刑期。到了元代,又在额头刺字的同时加上了标记刑期的符号。明代建立了完备的司法体系,对犯罪者的处罚都有明确规定,其中对犯奸盗罪的,脸上刺字。清代沿袭明制,犯了奸盗之罪的要在脸上刺字。
除了面部刺字之外,古代的鞭打、杖责都属于肉刑,受刑后的伤口会留下疤痕,所以有“鞭躯三百,身无完肤”“削肉剜骨”的说法。这种肉刑不但伤害性很大,而且影响美观,会让人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从而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这些残酷的肉刑逐渐被淘汰,改为用轻刑或者劳役来代替。
拂字的五行属性是水。
五行为水取名的含义是:具有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勇于搏斗和奋斗、豪迈气派。代表人物为郑成功和谭嗣同等。
在现代国语,“拂”字,音为fú。“拂”字本为会意兼形声字,字形从手,从爪(zhǎo),从羽,羽亦声。“手”、“爪”、“羽”三者会意为手执羽,引申表示用手执羽掸物、拂拭,如《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杀气高举,可以用始行戮。可以命将帅,将率振振,诸侯宾将士,征不义,拂患,定兆民。”意思是:“孟秋之月,杀气腾腾,可以开始执行军罚。可以任命将领以及将帅、军队长官,去讨伐不义之徒,消除祸患,安定百姓。”又引申表示凭靠、倚息,如《礼记·表记》:“事鬼神,不必恒亲;瘠天下,不必亟行;称人之君,不必终长,反身而行也。非强而远也,莫之致也。《诗》曰:‘温温恭人,是父是母,宜兄宜弟。’宜君宜亲,比物于是。择言爰之,远而可亲。《诗》云:‘不我能畜,反以我为雠。’斯以强也。强而近,莫之援也,非之不可,任之有患,远而不群,反致非也。《商颂》曰:‘不念厥绍,大溃其官。’不怀其民也。《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贪人败类,虽悔可哉?《小雅》曰:‘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大雅》曰:‘投弃自功。’言远其类以自为也!《大雅》曰:‘比物四骊,君子维则。’是父母之物也,以是永念。虽远弥亲,终则四世,永世保之。《商颂》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盖收殷俊也,收殷俊以盛周德,皆所以正人伦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言其易也。《诗》曰:‘不素餐兮!’言其自副也。言之者,岂异哉!未忘乎尝可也,以是冀大来也。……”郑玄注:“非之不可,任之有患,远之则不群,反以致非。”杨伯峻译:“非难他吧,恐怕不行;信任他吧,又恐出毛病;他不与任何人亲近,你偏亲近他吧?反而要把非难拉到自己头上。”又引申表示除去、革除等,如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故王者之制,立爱自亲始,而徧施于有政;立敬自长始,而工施于有政。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同欲而除恶也?故推恩至于昆虫,而施义不及于残忍;行礼不谨於鬼神,杀一未母之禽而寝其赤子之肉,我乃言其必且赐而高其行,吾未见其可也!”又引申表示弹拨琴瑟的弦,如《楚辞·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能効兮,览繻忽其若兹。愿摇起而横奔兮,又欲俟乎明时。观炎气之光焉,君王兮圣哲,苍梧有阙焉,何不以此下士乎!吾将往乎故都,发愤申志兮,昔余梦登天兮,若未足今我游故都兮。欲奋飞而绝尘,心犹疑而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