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光适合卧室吗?
中性光,又称“无极光”。 什么是中性光呢? 中性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实它是相对于自然光和人工光而言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光通常指日光,而人工光是指电灯、霓虹灯等照明设备发出的光线。 而中性光指的是以上两种光的混合,它可以是任意比例的自然光与人工光的混合,也可以是特定比例的自然光与人工光。 所谓中性光即是没有偏色的光,用这样的光照射物体,物体的色彩呈现是最真实的(无偏差的)。因此我们用中性光来照明室内环境,其色彩效果是最接近自然色彩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眼睛对色彩的反应都是一致的,比如我们在户外看一片树叶会有绿的感觉,但如果在纸上画一片树叶,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树叶是黑色的——因为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有差异,红色光刺激视网膜会产生一种暖色感,而绿色光则会刺激产生冷色感,因此当太阳照耀下一片树叶时我们会觉得它的颜色是绿色的;但如果是白天在室内,没有太阳光直射进来,我们看着这片树叶时,由于红绿光谱被吸收的比例不一样,产生的热色感就弱很多,我们的眼睛就会将叶片视为浅灰色或者中灰色。这其实就是视觉上的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视觉偏差,人们通过眼镜或者调色剂来调整视觉平衡,中性光正适合这种需求。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光源会有不同的色温呢?
色温的概念是由法国物理学家泰克夏姆于1867年提出的,他用温度表示颜色,把绝对温度零度时的黑色定义为熔点,把绝对温度100℃时的白色定义为沸点。之后现代物理学证明,色温的定义是可以无限推广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4300K以上的光源理解为“高温光源”,把4300K以下的称之为“低温光源”——当然这个说法其实是相对的。
高温光源又被称为“暖光”,它所发出的光波长相对较短,能刺激眼睛产生“暖色感”;而低温光源又被成为“冷光”,它所发出光波长较长,刺激眼睛产生“冷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