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是什么生肖?

储雪丹储雪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谈到,“盖尝计之:凡论一部书,当于字里行间探其文法;每谈一词(语),当于上下文求其意旨”。他这种治学的方法叫作“释证”,而这种方法的要点在于一个“悟”字。他说过,读书先要“读书得间”,这个“间”就是联系上下文的桥梁和线索,通过它,你能在字里行间得到作者的真意。

我非常喜欢这个方法,并一直使用着。 下面我想试一下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一篇文章。 我觉得这个方法最适合分析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的特点是词汇量小、虚词多、短语结构稳定且反复出现、句子的修饰成分偏多。通过揣摩上下文的句子,再结合语法知识,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给文言词语和句子加标注、定注释、译句子。 这方法对我个人来讲,最有效的是用在翻译文章上。因为我一旦遇到难以翻译的句子,就会仔细琢磨该句话在上下文中如何翻译才通顺流畅,然后我的翻译就很快有了思路。

比如,我最近在做张中行的《文言津逮》的校注工作,其中就有一篇比较难译的文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这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了,这不是很令 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愤怒,这不也是做君子的道理吗?” 我在翻译这篇文章时遇到了难题,就是“愠”字该怎么译。孔子的这句话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别人不知道我而我不发怒,这难道不是君子的表现吗?”但是这样译话虽没错,却有点干巴巴的,似乎没有把那种情感贯穿进去。后来我改用“委婉译法”——即把“愠”译为“生气”“生气”显然更符合孔子那个时代的人说话的口吻。

除了这种整体把握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这些方法我会在后续文章中陆续介绍给大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