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这个问题我三年前就想做了,一直拖到现在才写了初稿。 如题主所说,目前市面上的文献大多从理论上解释了金融对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作用机理,但很少有一篇文献实证分析具体的资金要素(例如信贷、风投)或者具体的制度因素(监管)对于创新的作用效应。
本人最近正在研读了R&D期刊与JPE期刊中有关金融与创新的文献,发现的确如题主所言,多数文献都是“管中窥豹”,只能看到创新过程的一两个影响因子,而无法给出全面且客观的解释。在本文中,我会尽可能多地引用文献原话,尽量还原学者们提出理论框架的初衷和本意。
首先,我们应明确一个观点: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增长,而增长的根本在于创新。 (Krugman,1998)我们认为,研究金融与创新的文献应当属于宏观经济领域的学术命题。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宏观领域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市场(价格体系),另一个是政府(公共部门)。 市场方面,Fama(1965)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EMH)一直被作为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而广为流传。 根据他的假说,资本市场是完全的,效率高的,信息流动的,那么资本的价格,即利率,应该反映所有相关信号。只要利率水平低,就证明市场认为发生超长期利率的可能性很低,从而鼓励投资。反过来,如果利率水平高,就说明市场认为发生超长期利率水平的可能比较大,进而会抑制投资。
根据EMH,只要将名义利率调整到使创新概率为最大值的水平,就可达到最优水平。 而Binio and Kortum(2003)通过计算指出,在大多数的国家,实际利率都比这一最大化点高出很多。他们据此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假设(MPH)来解释原因:当研发支出增加时,每单位产能带来的产出增量大于投入增量的总收益,也就是说,研发投入带来的产量增量每单位小于其投入,因此其边际生产力高于0,也就是说此时增加的一笔研发费用带来了多于一单位的产出,因此多出的这部分产出所对应的报酬就是这笔费用的利息,这会导致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
以上是基于市场的视角来看待金融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市场好的情况,金融对创新有抑制作用;市场差的情况,金融对创新有促进作用。 但现实中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 一个重要的方面被绝大多数的文献忽略:政府干预。尤其是在我国这样拥有完全政府控制型体制的国家,政府的干预在促进创新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张五常教授曾在《中国的前景》一书中讨论了政府在激励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他看来,我国经济具有行政垄断的性质,导致市场失灵,因而无法适用EMH。要解释为什么利率如此之低,他提出了一个“软预算约束”的假设:因为行政垄断存在,企业缺乏破产的威胁,所以即使利率很高,企业也会在政府的庇护下获得超额利润,从而阻碍了投资。与之相对,如果存在市场退出机制,哪怕利率水平很低,不良的企业也会被淘汰,剩下的优质企业可以获得正常的收益率,从而提高投资的效率。
基于这个假设,他得出了和市场角度看截然相反的结论:高利率抑制了投资,而低利率反而刺激了投资。 除了利率之外,政府还通过减税直接刺激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这种税收优惠到底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否公平呢?
Braconier等人在探讨税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时,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企业内部化的税盾(IBT)。他们发现,所得税率越高,企业的IBT越大,由此引起的研发投入缺口也越大。这说明,由于税收扭曲了企业的决策,使得资金没有流向最具效率的企业,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 以上是我们从理论和实证上归纳的金融作用于创新的一般规律。但我认为这些规律都需要加以修正才能适用于中国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