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称作什么年?
1、“马年”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6次在马年建立朝代或政权的情况。 第一次是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在马背上得天下,定都洛阳;第二次是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在马背上统一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第三次是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晋穆帝司马聃乘前赵内乱,派征西大将军桓温率兵进入关中,消灭前赵而建立了东晋王朝;第四次是后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自永嘉之乱以来汉族政权分裂割据的局面;第五次是西夏皇建三年(公元1212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因嫌宋朝赐给自己的国姓“宋”不雅,便去“宋”字为“夏”,并自称“吾祖始居甘州,属汉朝,唐太宗时,才迁移到凉州,所以我的国家应当叫‘夏’,表示我们是华夏族”;第六次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6年,当时国民党政府认为这一年是己丑牛年,且“牛”与“仇”同音,意在嘲讽中共,遂将这一年命名为“劫余”,意指“抗战胜利后残破的中国像劫后余生一样”。 显然,2017年是第6次出现“马年”。
2、“丁酉鸡年” 今年(2017年)又是农历丁酉鸡年。 关于这个“鸡年”的独特之处,人们熟知的莫过于“鸡年遇太岁”的说法——2017年是丁酉鸡年和丁酉鸡太岁相生之年。 “太岁”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明之一,其尊号为“岁神”“岁君”“岁星”等,源于远古的星辰崇拜。 古人用“值年太岁”来称呼木星,用“五行”之说解释宇宙演化及其规律,并且把岁星所经天区的星宿排列进行记录,从而构建起了中国古代天象观测学。根据这些记载,人们在发现每相隔60年或61年就会出现一次“太岁”出现在同一宫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太岁守宫”或“太岁逆行”——即现在的丙申年到了丁酉年,然后由壬寅年到达癸卯年……如此循环往复。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人所说的“太岁”概念中,并不是专指现在的“木星”,而是泛指处于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大的卫星——土星的卫星土卫六表面移动的痕迹。 鉴于此,我们常说“太岁当头坐,无祸也有忧”,其实并非太岁神灵会降祸于人间,这只是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演变所带来的副产品而已。
至于有人说2017年是“双春”年,有人说是“寡妇年”,还有人说今年是“闰月”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