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五行属于什么?
“八字算命”是民间流传最广的算命方法之一,它的理论依据是古代人(主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说最早见于《周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仪;散则为千有五百一十,以为甲子;排列而成五行:水、火、木、金、土。”
这里把宇宙万物划分为阴阳两个大类,而五行则是具体划分阴阳的两类事物。阴阳是相对的概念,五行则是对应的概念。如,日月的方位分别对应阴阳中的阳和阴,而五行则分成木、火、土、金、水5行。 这5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与阴阳一起被古人所崇拜。所以,五行不仅代表着五种不同的物质元素,还是五种德行。
在古代,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推导和解释五行的涵义,如《尚书·洪范》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就通过五行与金、木、火、水的关系以及冬夏春秋的顺序,来解释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直到今天,中医和道教还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它们各自对应五行,而五行又相生相克。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脏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人们还把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五行星,即现代天文学所说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些行星绕太阳公转时,又分别对地球产生吸引力作用,这种力被称为“行星引力”或“太阳引力”。古人看到木星的周年轨迹有着规律性的变化,把它称为“岁星”(实际就是现在的木星),并把它分为五部分,每部分相当于今天的农历一个月,称之为“太岁”或“运”。每一部分的始末,古人又分别用天干和地支来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古人就用60组天干地支记述了每年冬至(农历十一月)到次年立冬(农历十月)的时间推移,形成了“节气”和“历法”。
随着历史的演变,后来的人们又把二十四节气用12个字概括,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歌”—— 大寒立春,小寒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