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怎么出现?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中国男子和女子足球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但在中国却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吧。 为什么受欢迎,原因很简单,有竞争力嘛! 所以你看中超联赛在国内关注度相当高,甚至偶尔还能出现在央视5+节目单里(虽然只是片段),而女足更是从99年就开始拿奥运会入场券,2003年开始拿世界杯入场券,2013年开始在亚洲杯上夺冠。 说回正题,中国足球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基本功太不扎实了。
无论是男足还是女足,传准、带球过人、射门这些基本技术都不是最好的,配合能力更是谈不上好。 这么说吧,你让张稀哲、刘彬彬去踢西乙B组(注:西班牙第三级别联赛),他们能稳坐主力和首发,但是让他们去踢英超或者意甲,恐怕连人家球员的基本素质都达不到。 别说职业球员,我小学时看了许志政教练的业余球队,那些孩子的基本功就非常好,传准、控球、盘带、传切、跑位都是一级棒,那时候我才上小学(98年在贵州),就想,这要是进了职业队该有多厉害。可惜后来逐渐脱离了足球圈,不再关注职业足球之后,发现那些孩子的水平很快就下降,到了高中甚至都已经不能和我这个足球小白相比了。
所以啊,我们的足球运动员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场地、教练、资金,而是最基础的训练,把基础练好了,加上天生具备的优势(注:身材在中超高个子多,脚下又比较灵活),才有可能在世界上站住脚。
早在7000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从事定居农业,春秋战国时代,农业和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内部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应地日益发展起来,“蹴鞠”便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蹴鞠,就是以脚踢气球的活动。这种活动早在2500年前的齐国故都临淄就很流行。蹴鞠和近代足球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
公元前361年,在位的齐愍王,很喜欢蹴鞠活动,他不仅以高官厚禄招纳宾客,而且专门修筑了“蹴鞠场”,广为招徕“天下好技”之士。这些记载,至少说明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蹴鞠活动已很盛行了。
公元前1世纪,在班固所创作的《汉书·艺文志》就有关于“蹴鞠正式列为图书典目的记载。在班固之前,司马迁所编著的《史记·萧何传》中更有“不言不语,至王城少年,好蹴鞠”的记述。
东汉时期,鞠场不仅在京城有设置,边远地区的州郡国也广为修建。鞠场的建设,说明当时“蹴鞠”运动的开展已相当蓬勃。在东汉时期,“蹴鞠”已经逐步衍化成为军事训练中习武强身的重要操练课目。东汉的“蹴鞠”活动,和今日的足球运动已十分相似。
从魏晋南北朝起,由于历史原因,蹴鞠活动受到很大影响。至南宋时,统治阶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需要有淫靡、庸俗的娱乐活动,所以蹴鞠便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北宋末年,在都城汴梁(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旧名东京)郊外出现了“球门”,“蹴鞠”发展成为一种“踢球入门”的“足球运动”。这便是“足球”运动起源和发展的简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