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合什么成语?
一、合欢蠲忿。
【拼音】:hé huān juān fèn。
【释义】:合欢蠲忿是指合欢蠲却忿忿不平之意。蠲:除去之意。合欢蠲忿常用于比喻见到欢美的事物而怒气顿消。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酒后,座上一人出于解,曰:‘君所以不得与项羽争天下者,为有老母在汉耳。吾去项羽解里数里,汉持我汉如出囊中肉,吾为项羽,汉不足灭也。’羽乃烹,王母母,人众辱之,其将必有不为己用者。从反间计而羽不疑。”
【典故】:西汉时期沛县豪杰项伯慕名前往博阳拜见当地贤士张良,两人席间痛饮甚欢,席间有一人为张良出谋献计,他讲汉王刘邦之所以不能与项羽争天下是因为有他老母在汉王的手中,如能除掉汉王的老母,汉王就不敢与项羽争天下。讲完之后又与张良相拥而笑,在席的其他人疑惑不解,张良就站起来,对项伯说:这就是项伯所说的汉王的军队里最可怕的谋臣。当时项伯也对此人产生好奇之心,就主动邀他相见,张良就把此人的姓名告诉给项伯并让他知道此人的可怕之处,项伯当时就变色,赶快起身告辞,张良与这位不知名的谋臣下席相送,并趁项伯起身相送的有利时机,对他说:您为沛公在项伯面前献计献策,项伯一定不会再有二心了。果然如张良所料,项伯听了他的计策后,不仅不怀疑他,而且对他很敬重。
二、并行不悖。
【拼音】:bìng xíng bù bèi。
【释义】:悖:违背,背驰。也就是说虽然在同一个地方行走却彼此之间没有发生冲突。比喻双方都可同时进行,互不矛盾。
【出处】:春秋·李耳《老子》第二十二章:“彼此不相,莫逆于心,而后可。”
【译文】:老子说:“两个互相矛盾的论点能够在一起,而彼此之间又没有发生冲突,没有违反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使人们理解并且接受,然后才会跟着你做。”
老子在《吕氏春秋·用民》说:“并行而不相悖,异途而不相干。”
文子在《文子·自然》说:“今以异途而相干,是乃违于道而失于和。”
【近义词】:兼善天下、兼济。
【反义词】: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势不两立。
三、殊途同归。
【拼音】:shū tú tóng guī。
【释义】:途径不同,但达到的结果一样。指达到同一目的有不同的方法。
【典故】:东汉·许慎《玉篇》卷二十三:“归,回也。”《礼记·礼三本》曰:“礼之起也,合神只、考前文、顺阴阳、财,合神只,作忠信,出礼义,合乎人情,安放民志。”《礼记·杂记》载:“孔子之丧,公输若欲斫棺,恒也闻之,以告。子之曰:‘如是,吾子之爱其亲也!’既曰,请以告夫子。有若告,夫子曰:‘远丧,恒也无问。’”公输若砍棺材,孔子知道了,不制止,是因为孔子认为公输若是孝子,斫棺是出孝心,合情合理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