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贷款需要什么问题?
最近,武汉某大学一名22岁的学生,因琐事与室友发生争执后,遂通过网络发布“买房贷款需1万元,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即可”等广告,吸引多人来电咨询后,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5人共计1.6万元。
事件已发生,但此类事件并非个例,且频率越来越频繁。去年8月,山西某大学大一学生网络刷单被骗11万元,武汉某高校学生被同学以网上“炒币”的形式诈骗2万多元,南京某高校学生被“学长”诈骗4200元……今年3月,安徽省某学院内2名女大学生因网上“平台刷单”,被骗走了2.38万元。
事实上,这是“胶囊贷款”的变种。所谓“胶囊贷款”,就是学生通过小面额现金借款,再多次分期还款;而学生网上被骗,往往一次扣掉所有费用,学生实际上并没有拿到贷款。所谓“炒币”,其实就是诈骗、传销行为。所谓“平台刷单”,诈骗方创建虚假交易平台,声称用最少的钱进行多次交易,就能快速赚取佣金。实际上,“学生网上贷款被骗”等事件的背后,是犯罪分子的“花样翻新”和学生的天真幼稚。
大学新生往往对高校学习生活准备不足、心理准备不够,进入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不适应感。同时,一些大学为抢占生源,纷纷降低高考录取门槛,也使得高校学生素质整体降低。对高校而言,学生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以高额收费论英雄。这种“经济人”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后,某些人出现贪婪、虚荣、索契等心理也就不足为奇。
对于“网络贷款”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必须严加管束,这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新生教育,让学生心中有数,脚下有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给予适当帮助,但不能“一刀切”地杜绝学生贷款。对于违规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行为的,应坚决从学生身上拿回来。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信用网络,对不良信贷行为曝光;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为依法诚信守约者提供方便,坚决反对和制止对正当信贷需求人的“恶意违约”,遏制“合同欺诈”等不法行为。特别是对涉及学生利益的金融业务,更应牢牢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