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字的五行是什么?

蔺訾童蔺訾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弼”字,从字形上看,上面是“示”,下面加“匕”,这个“示”就是《说文》所谓的“天社星也”。古代观象授时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观察北斗、南斗等星辰的位置变化,以确定季节的变化和日期。而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的恒星,就被命名为“某某宿”,比如“轸宿”“翼宿”“亢宿”等等;不能十分明确反映这种变化的则被命名为“某某次”,如“奎次”“毕次”。其中,“宿”指的是恒星留在天空中的轨迹(在今天的天文学中,“宿”指的就是“恒星宫”);“次”原指“日月运行两次经过同一星座的时间间隔”,引申为“间隔一段不确定时间而第二次经过同一位置的行星或恒星”。所以,“弼”字下面的“匕”,表示的就是“日、月两次过宫”的意思——这种含义的“匕”,在古代文字中还有“比”,现代汉语中的“比”字还保留了这个意思——“比”的字形演变如下: 可见,“弼”字下面的“匕”就是一个“比”,表示月亮“比(隔一段时间)又回到同一星座”的意思,它反映的正是“晦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做“晦”,每天第一天叫做“朔”)的现象。

古人根据对自然现象的了解,把“比”解作月的阴晴圆缺,把“弼”字解释成半月形状,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个月都有“晦朔”,而每昼夜也有“旦暮”,同样是有缺口的形状像半枚钱币,所以“半”字古代写作“咅”,它的字形其实就是上面的“咅”字下半部分,表示的就是有缺口的钱币。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弼”字下面为什么是一个“比”而不是一个“旦”呢?这里面其实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观测的一种取舍。

根据古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天子具有两种不同职能:一种属于宗教性质的,称“天子祀上帝”(《礼记•郊特牲》),也就是每年要在郊外祭祀上天;另一种属于世俗统治者的职责范畴,称作“天子巡狩”(《周礼•夏官》),就是巡视疆土,管理诸侯。这两种身份都要求天子随时掌握日出日落的时间和季节进行相应调整。能够每天按时观看日出日落的天子,其地位才会得到象征性的体现。

但是,每天的“旦暮”变化,虽然规律性强,但毕竟不是固定的节日,不足以像农历月那样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周期性提示。古人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发现了一个足以让人们的“旦暮”体验变得清晰起来的重要现象:每隔两个月或不到两个月,月亮就会有一次明显的“晦朔”变化。每个朔望之日的黄昏或者拂晓,人们就能凭借月球位置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旦暮”的起点,从而保持“以昼代夜”的延续性。

正因为如此,古代“卜夕”(傍晚)、“卜旦”(早晨)这两个词语中的“卜”,古字形就是“曰”(现在的“曰”是“曰”的简化字);而“晡”字表示的是“下午、傍晚”这一特定时间段,古字形就是“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