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门刺青怎么样?
锦门那个地方,以前是成都有名的染房街。所谓“染房”,就是染织布的地方。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纺织厂或者印染厂的集中地,大量使用纺织工人。在古代的染房里面,除了有织工,还有漂洗工、印染工、熨烫工等等。 因为要使用大量的靛青色染料(主要是蓝草中提取的靛白,加上氧化铝制成的靛青),所以古时这一带都是蓝盈盈一片,到处飘着蓝靛的颜色,非常壮观漂亮。
在成都有着这样一条古老的街道,肯定是有来历的。有人说是因为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来了蜀锦,然后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大门,取名为“锦门”;也有人说这是唐朝太宗皇帝赐给薛延陀部的宝帐,因此这里被称为"锦障门"。 不过,这些说法都没有记载可查。而最有根据的一种说法则与朱元璋有关。
明代初年,四川建昌府(也就是今天的西昌市)有一户姓陈的人家通过科举考上了状元,入朝为官,成为礼部尚书。这个陈家是个富户,在四川成都的宅子非常宏大,而且布置得非常华丽。但是,让陈家变得闻名遐迩的并不是这处老宅子的宏伟华丽,而是因为一位来头不小的“客人”——明太祖朱元璋。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了这一带,正好路过陈家大院。当时正是夏天,烈日炎炎,朱元璋又恰好又正渴,于是就想进了陈家讨口水喝。可是,当陈家听说是皇帝来了,赶紧出门跪迎的时候,却突然发现皇帝身旁还站着一个人,眉目清秀,面如美玉,气度不凡。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刚从四川赶回来的吴承恩。吴承恩这次回来本来就是给父亲的灵柩奔丧的,没想到刚好碰上了明朝的皇帝。于是,他只好跟着皇帝一起进院了。进院之后,吴承恩觉得口干舌燥,便向皇上求情,想讨杯水喝。
结果,皇上说:“朕在此,有水也不给你喝!”说完,笑嘻嘻地看着旁边的礼部尚书陈宜理。陈宜理听完皇上的意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皇上是怪他没有好好招待帝师吴承恩啊!于是,连忙转身从书僮手里接过一个锦盒,跪着送上:“臣有罪,该杀。但这只是些刺绣的玩意儿,请皇上恕罪。”
原来,这时正赶上成都地区妇女们正在流行一种“刺绣新样”,每个女人都争奇斗艳,把刚刚从新疆传入的丝绵绣在绸缎上,然后在上面勾勒出一个个美人春景的画面。这些绣品,当时都被统一装在精致的锦盒里,卖给来往的客商和游客。 现在,见皇上突然提出了饮水的要求,陈宜理只好从家里拿出来讨好——他家里的这些东西可都是真的价值连城的宝贝。 据《成都志》记载,这种绣品“精巧绝伦”“妙不可言”,不过,这些评价都比不上吴承恩后来给出的定义:“巧工之作。” 而“巧作”的意思就是指现在很流行的纹身技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