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如何解读中国?
1.中国经济在“量”上面,绝对没有到顶(人口还在增长、城镇常住人口还在增加);但在“质”的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当然你可以说“总量最大”这种话,但总量最大的同时质量差也是事实。但这个质量差的短板正在快速补齐中—2018年中国GDP中消费、投资和新产业分别占67%、31%和5%(2019年上半年则是70%、27%和4%),而这三大项的短板在2011年分别是71%、28%和6%。虽然新产业占比依然很低,但贡献率却从2011年的-2%变成了2018年的+8%!消费和投资两大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长时间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这个变化说明中国是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而且这个内需在质量上正在迅速提高。
2.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完成了从“工业立国”到“服务业崛起”的历史性转变。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将在未来十年得到充分释放——因为服务部门不仅劳动生产率是工业的上几倍,而且周期也要短很多。
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增速都超过了7%。2019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速则达到7.9%,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的4.2%。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尽管已经达到53%,但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同期的水平(详见下图),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服务业还有巨大的扩张空间。
3.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按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身份,这一数字本应该超过1.5万美元。但我们又不可能像美国一样靠印钱来扩大平均数。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消费升级(例如居民住房、汽车等消费品消费)和基础设施升级(高铁、5G等)来维持GDP的增长,但这势必会挤压产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