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五行属什么?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王充《论衡•物势》:“何则?草木之生,萌牙抽条,莫不大振;虫豸之类,蚊蝱蚍蜉,莫不亢极上腾者。此木性胜之也。”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木,冒也(今本作“冒”)。曰:“冒,草始生也。从艸,皃声。”“皃”亦作“貌”。引申义为“蓬勃茂盛”、“旺盛”之意。五行之中,“木”代表春季;季节顺序中,“木”代表农历正月。可见,在古人眼里,“木”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我们现在认为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其相生相克关系如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其实,古人所说的“五行”和我们现在所讲“五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在我们现在的认识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主客关系。这种概念其实是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而建立的宇宙生成观。用现代语言描述,它是这样的: 这样,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发出的光和热驱散了黑暗,滋润了大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这个就是“木”。 当中午的时候,地球表面温度达到最高值,这个时候是“火”的象征; 傍晚时候,温度开始下降,这时候是“金”的象征。 而早晨和黄昏并不是没有温度的,只是比正午的温度要低,所以“金”与“火”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