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月五行属什么?
农历正月是寅月,也叫甲寅月。年分六部。正月为震,二月为巽,三月为离,四月为坤,五月为兑,六月为乾。 月份五音分属。一月阳土,卯月阴金,辰月阳火,巳月阴土,午月阳火,未月阴土。 地支三合局中每月都有。木旺于春,火旺于夏,水土旺于四季。金则不分明旺。所以有“春木旺盛,其性飘荡,夏火炽烈,其性躁狂”之说。
寅月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所以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地支中的寅辰午申戌属于阳支;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地支中的丑卯巳未酉亥属于阴支。正月阳气上升,阴消阳长。所以甲寅月的天干地支都是阳。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关系如下: 五行生辰八字算命法认为一年二十四节气又分成十三节、八节。从立春开始算起。每节气为十五天,分为三候,每侯五天。立春小寒,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每一节气内,每一个节气的末尾都有一个中气。如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在中气的后面就是节气。如小暑后节令到了大暑。立秋后的节令是处暑。 甲午日生在春天的人,就是甲午春生人。甲午在五行上是阳干为甲阳支为午。生于这天的命主是阳刃格。
古代中国以天干地支来记时,包括记年、记月、记日、记时四个部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故称“甲子”。将“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故称“六十甲子”,以此反复推演即可记录时间。
天干、地支含义源于自然,只取其象。天干、地支的计算分别以“甲”、“子”开头,都是从“数一”开始的,“子”是“天一”。“子时”即一阳初生,从这里就有了阴阳结合的意思。十二地支中只有“子”带“自”,“自”是“鼻”是“息”,呼吸出入与一年气温“进三退二、进九退一”的出入规律相关,所以子就是“息气”或“大气”。“天一”是奇点,是“数一”,是一粒种子;“自一”就是种子落地,扎根生芽,“气一”是天地合,阴阳交。这个合交与交合不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对是雌雄合体,阴阳相交,就是六个“六合”之交点。“子午”、“卯酉”、“辰戌”、“寅申”、“巳亥”五对是阴阳交错,五行相冲。“丑”是“一元复始”,既“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的开始。天干地支是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来推演的。一干配二支,所以地支比天干多一个。“人元”在地支中从“丑”位开始,人是宇宙的主体,在天元、地元之上。天干地支的组合是以一、二、三、四、五、六排列的,共为六位,这六位中前三位为“天元”,后三位为“地元”,中间一位为“人元”。前三位天元是甲子、乙丑、丙寅,后三位地元是戊子、己丑、庚寅,中间一位人元就是丁亥。而天干地支中也有五行的属性,“甲寅”五行属木,“甲”字是树木之形,五行属性为木;“寅”字为食(申)入(辰)之形,其内涵是生长后结果、结实,即木的果实,亦为木之属,故甲木配寅木为木之主位。其它以“寅”字为偏旁的字,一般说来,都与木材有关联,例如,砧板、涔、楝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