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五行属什么的?
苏州古城的东、西、北三面环水,东南有城隍庙山丘,形如卧虎,西北有玄墓山(今玉峰山),形似飞燕;整个古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多平原,北部多山丘。在如此一个“负阴抱阳”的环境里,一座城的建置自然会影响其未来的命运。 《吴地记》中记载了伍子胥谋建姑苏城的经过:子胥见苏州“周遍有湖荡,乃相其地形,筑土为城。” 又云:“相其形势,背负五岳,右据钱塘之江,左临五湖,是以城高而坚,水绕而密。” 这里所说的“背”和“右”其实是有深意的。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被一种叫阴阳的二元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理解为阴阳的两重性,即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互融合的结果。所以,古人在选择建置地址时候,不仅要考虑其“向阳”的一面,还要考虑其“背阴”的一面。因为只有“负阴”,才能蓄积水源,保证城市不至于干涸;如果只有“向阳”一面,那么城市的繁荣必然是有其极限的。
古人将这种既要有“向”又有“背”,既要向阳又要背阴的地方称为“风水宝地”。 在苏州古城西南的盘门内有一块刻着“盘门”二字的石碑,这就是春秋时期吴国的盘门。今天的盘门是1089年(宋元祐四年)按范仲淹的建议重建的,它除了是一个军事上的战略要塞之外,更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不仅是苏州古城唯一一个有水道的城门,而且是古城唯一外有湖泊,内有河道的城市街道。
从高空俯瞰古城,可以发现,古城由东西两条水系和南北向的高架道路分割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街巷,而这正暗合了中国古代的“九宫格”观念。这种四面有水,八方通达的格局显然是非常有利于城市运行的。 古城内的河道不仅宽窄有度,而且曲直有致,这正符合中国传统的“曲径通幽,流水回环”的美学观念。
正因为有了这内外两道河网的护卫,古城免受洪水侵袭,城内清洁水源不断流。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征服越国,在这里修筑了著名的“夫椒”。“夫椒”之战以吴军大胜而结束,并为此后吴国称霸诸侯打下了基础。今天在苏州城西的何公墩附近尚有遗址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