啻.代表什么生肖?
“啻”字,《说文》解释为“声也”、段玉裁注云“谓独言也”。即只有单独的一个声音(音调)的读音,没有复音。 肖形文字,象两只手加起来的样子;或者解释为一前一后两手的形状。许慎认为“啻”是声旁简化形成的,即从“音”或“只”,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汉语中很多多音字都是根据其声旁的繁简确定的,比如“仅”和“堇”“简”与“戬”、“箭”等。所以,“啻”应当也是来源于此。
而“祇”字,从示(祭祀的旗帜)从止,本义为地之神。引申有只、仅仅之意。《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成玄英疏“世间唯有一物,不可分而为二,所谓一尺之棰者,亦祇是一物,岂得半乎?”又,《礼记·檀弓下》“寡君之使,到矣。”孔颖达疏“所托之人惟一人,故曰祇。” 由此,“祇”、“啻”二字在古代应当是表示同一意思的两字。且都读作chǐ。
然而,“祇”(chǐ)还有另一来源。《尔雅·释诂》“祇,適也。”郭璞注“今人云‘到’、‘至’也。”可见“祇”就是“到”的意思。那么,“衹”(zhǐ )也就应当是“止”(到)的意思了——这显然和“趾”的字形以及“止”的意思相符。
于是出现了“祇”、“衹”通用的现象,并且两个字都表示相同的含义——“到”、“到达”、“只是”等等。但“祗”字更为古雅一些。 那么,根据这一层关系,就可以推知“啻”字的含义了。即“啻”字表意是“只”、“单单”——也就是“到”或者“达到”——这种结果的意思。
由于古代汉语中通常用单音节词表示现在双音节的词,因此“啻”就有“只”、“单单”的意思。例如“无立锥之地,而天下睹焉,譬犹未登泰山,而见泰山之一角。”——《战国策·秦策四》又如“孔子登东山,览舜禹之所行,若垤若穴。”——《礼记·檀弓下》 又引申有“仅仅”、“只不过”的意思,这个意思大约来源于对“到”的动作的有限程度的表达。相当于现代的“仅”。比如“兵燹之余,士民穷悴,嫠妇孤雏,道殣相望……”李塨《大学辨业》。
《说文解字》中“啻”的解释:
啻,单也。从虫,寺声。陟氏切。
“啻”是形声字,从虫是“啻”的义符,说明“啻”字的含义与虫类有关。从字形看,“啻”字的上部像是有三条虫子。“寺”是“啻”的声符。但“啻”的字音却不是“寺”的本音,而是后起的反切注音“陟氏切”。我们从“啻”字的小篆字形(见上图)可见,上部的三条“虫”实际上是同一种小虫的前后三只相连之形,这种虫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形状与今天的“蚁”字很相近。
《说文解字》在“蟘”字下释为“小螘也”,“螘”(即今天的“蚁”字)就是蚂蚁,“蟘”则是比蚂蚁更小的一种小虫。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蝉蜕也。蝉既蜕出,故有三。”蝉变成完全成虫之前必须蜕皮,刚脱壳而出的小蝉由幼虫向完全成虫转化过程中,体表尚未成硬壳,身子比较软,还不能飞翔,故称为“蝉蜕”。由于“蟘”这种小虫与“蝉蜕”之形很相近,后来语言中就用“蟘”指代“蝉蜕”。
“蝉蜕”由于是“蝉”生长发育中一种介乎幼虫与成虫之间的特殊状态,所以不能看作是完整意义上的“蝉”,所以许慎就说“啻,单也”。意思是说“啻”就是半只“蝉”,即不完整的蝉。
“啻”这种不完整的“蝉”为古代人食用之物,《左传·文公五年》:“三舆,谓上一乘,中二乘,下三乘也……皆有车马甲兵,工丽鸟兽,其足民能自食也。有馀,粟马、刍、靳、鱼、盐、葛、絺、丹、雘、羽、齿、皮革、甲、羽、簭、箭、杂物,衣服之具,舟车之饰,木石之用,民之巧术,器用不匮,贡无艺也。”“絺”、“簭”都是用“蝉蜕”所做的衣服。“絺”的古字是“疊”,“蝉蜕”可以用来染丝,以“蝉蜕”染黄的丝叫“疊”,以“蝉蜕”染黑的丝叫“簭”,古人用这种丝做成衣服非常华丽。
“蝉蜕”为一种介乎生与死之间的特殊事物,古人将其用于表示“几乎”、“近于”、“仅此而已”等意义。古代典籍中就有这样的用法。
如,《左传·文公二年》:“诸侯岂为赢稷德,将擒狄而已,文公之功也,晋之殆由是云。”这里的“殆”是“几乎”的意思,就是由“蝉蜕”字义引申出来的。又如,“今夫新治,民安其政,而与之竞于外,殆”,这句话是说“现在的政事不错,人民安居乐业,而这时又要和邻国去争夺利益,就危险了”。
成语“民不堪命”就来自《左传·庄公二十年》:“凡侮君,其罪小国,大如蝝蜫,周食是也,其祸大而不有极。”“民不堪命”意思就是人民不能忍受统治者的暴政,“无已时”,“极”就是指极限,也就是“螘蟘”由“蝉蜕”引申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