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竹有什么作用?
凤尾竹,别名,琴叶榕、甘美兰草,为豆科植物。分布于西南及华南地区。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肾炎水肿,肝炎,痢疾,肠炎,泌尿系感染,糖尿病,咽炎,口腔炎,痈疖肿毒,烧伤。还可用于园林绿化。
1.对眼疾的作用 《滇南本草》中载有“凤尾竹,治各种眼目疾病”;《分类草药性》中记载凤尾竹可治赤眼肿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凤尾竹含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改善和调节眼球晶状体的代谢功能,从而起到抗青光眼和延缓视力衰退的作用[2]。还有实验表明,从凤尾竹中得到的黄酮类物质能降低眼球内压力,延缓晶状体老化,起到保护视力、治疗眼疾的功效[3-4]。对于经常面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患有老花眼、白内障的人而言,多吃点凤尾竹很有好处。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凤尾竹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高脂血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 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还能对抗肾上腺素和高糖引起的胰岛β细胞损伤,减少胰岛素分泌,表明凤尾竹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和保护胰岛的功能,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预防效果 [5]。
3.对肝脏的作用 有学者给大鼠注射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然后喂食由风尾竹叶汁制成的食品,发现其可以明显提高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化学性肝损伤的程度,显示出凤尾竹叶汁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6]。也有研究证明,凤尾竹提取液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从而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堆积,达到延缓衰老、维护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治肝病的作用[7]。
一、经济用途
毛竹的地下茎为竹鞭,竹鞭上着生许多笋芽。毛竹笋的产量在300~500千克/亩,丰产高的可达1500~2000千克/亩。鲜笋中含有蛋白质2%、脂肪0.5%、糖类5%、纤维13%、无机盐5%、烟酸5毫克、胡萝卜素6.4克。每百克笋含维生素A50国际单位、维生素C10毫克、维生素B1 2.2毫克。在春笋、冬笋大量贮存于地下时,可作优质土特产出售或加工成笋干、笋片、酱笋、罐头等食品出售,每亩冬笋产量1500千克,每千克按0.8元计,全年的笋用产值在千元左右。
竹林采伐后所产的竹材可作建筑用的脚手架、架棚、农具、模板、坑木、各种用具,还可加工成竹器、家具和工艺品。
竹林是很好的养禽场所。据对鸡的报道,在4~12月龄生长期中养于毛竹林与圈养相比,单位面积产肉率前者比后者分别高出27~77%;前者比后者4月龄增重快71.4%,经济效益提高了70%,产蛋期延长1~3个月。在竹林下养鸡,可采食天然饲料1600~2700千克,节约各种饲料费148.8~170元/667平方米。鸡在竹林里活动可除杂草、杀病虫,鸡粪肥田,可提高竹林产量13~26%。除养鸡外,在竹林下还可养鹅、鸭、猪、山羊,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天然牧草资源。
二、生态用途
毛竹生长迅速,竹丛茂密,根系发达,防风固沙能力特强,可以护岸、护路、固堤,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每0.1公顷毛竹林4个月可吸取1100立方米雨水,能缓和山洪暴发;其枯枝落叶层14~18厘米,吸水量相当于干重的122%,既可拦蓄降水,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和雨水冲蚀土地。据报道,浙江省临安、余杭地区的水土流失,经过毛竹林的拦截达到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