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是指哪个生肖?
应该是羊。 《礼记·檀弓下》记载,晋国赵鞅、荀寅和士吉射三人争夺政权的时候,晋国正卿范宣子去晋阳劝和,说和的时候范宣子对赵鞅说:“二子之不从命,何也?” 也就是说,在范宣子看来,赵鞅和荀寅的所作所为是明显不符合礼仪要求的,是典型的违抗命令。但是,他接下来的话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知礼无犯。二子知礼而犯,罪不至死。”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虽然你俩的行为明显违反了道德底线,但你俩好歹还知道道德底线在哪里,所以就不追偿刑事责任了。” 对这种前后自相矛盾的说法,郑玄注解说,这是考虑到两国争战正烈,如果现在深究对方违抗命令的罪责,正好给了对方口实,让对方有机可乘,所以就不追究了。
显然,这样的说法是非常牵强的,所谓的“犯而不诛,礼也”不过是儒者自我欺骗的口号罢了。
事实上,春秋时期各国征战不休,战争的目的就是抢土地、抢人口,所谓遵守礼仪不过是统治阶层内部玩的一种游戏而已。既然已经撕破了脸皮,那就不必再装模作样地遵守什么礼仪了。 所以我说,这种行为是“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而最能代表这种做法的,恐怕就要数“负荆请罪”的故事了。
《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国宰相廉颇得知自己遭到质疑后,“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也就是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里认错。 其实,要论罪责,蔺相如比廉颇还要严重一些。当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逼迫秦王羞辱赵国,回国后就擅自决定将秦王的罪责推到两位赵王王后头上,将两位王后逮捕囚禁起来。
这事换做别的国家,那就是灭顶之灾。但秦国之所以对此毫无异议,原因就是秦昭襄王觉得自己的面子比天大,而蔺相如既没有撕破脸皮,又没有损伤秦国的实质利益,算是给对方留足了体面,所以就没有深究。 但蔺相如这样一做,在赵国人看来,就等于给秦王留了体面,自己丢了体面;而在秦国官员眼里,蔺相如不过是个口舌之臣,没什么实际的功劳,居然靠一张嘴就让秦王吃了哑巴亏,简直是岂有此理!
于是,蔺相如就遭到了各方势力的集体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