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上面是什么生肖?
猴子(申)的上面是酉鸡,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有记载:“维王其德,昭昭,著申午酉,保厥位。”,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周王他的美德真伟大,像太阳一样照耀着;他建立了宗庙,祭祀祖先,保佑自己的君位。其中“辰”“申”“午”“酉”就是四大神兽中的四个——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着东南西北。
下面来看原文: “惟甲申朔旦回禄逮止,越三日戊戌,武王乃践阼,祭坛,柴望。越五日己亥,武王卒。”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武王伐纣灭商后的第三十天,也就是甲子日的早晨,周武王的军队在回到镐京的路上遇到了大火,于是就在火边的郊外扎营。五天之后,周武王去世。这第30天,恰好是周历的正月丁丑日。我们看《论语·郑玄注》中记述的周代月份分配:“正月至三月上辛,祀上帝。……二月卯巳,祭先王。三月辰未,祀天地。四月巳未,祀四方百神。五月辰午,祀先公。六月未酉,始渔。七月申戌,始稼。八月酉戌,祀秋赋。九月酉亥,祀四巡。十月亥子,祀大享。十一月子丑,水始冰。十二月丑寅,大寒。”那么这一个月的初十到二十应该属于冬末春初的季节,正是“祀四方百神”的时候,所以这句话里“甲申朔旦”的“朔”指的就是月初的第一个日子。而“晦”则是指这个月最后一天。
另外还可以参考《逸周书·小开春解》中记载的周历一月安排:“朔日明堂,辰而后史选。……二日次舍,……三日至五日大寝。……六日大庙。……八日明堂。……” 这部分文字是说周天子每月初一在明堂举行仪式,从辰时开始,这一天天子要穿五种颜色的衣服,并且依次拜见群臣,进行赏罚。第二天要到别的地方住下,第三天又回到明堂。如此循环往复。其中“八日明堂”的“八”字显然是一个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廿三”。因为“八”是阴数,而周朝是阳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都是“晦”。可见“甲申朔旦”的“朔旦”指的是一个节气的第一天。
当然还有人认为“申”代表的是十二生肖中的“猴”。其实这种观点是对应了古代的记时方法“子丑寅卯等”,而不是现代的“干支纪年法”。在古代人们是用“子丑寅卯”来描述一昼夜的时间分布,其对应的关系是这样的: 子时——夜半,11点到凌晨1点 这个时间是人最容易入睡的,所以古代有句成语叫“闻鸡起舞”。据说晋代的祖逖就是在半夜听到鸡鸣起床练剑的。 丑时——鸡鸣,1点到3点 寅时——平旦,3点到5点 太阳刚刚升起,万物尚未苏醒,这时人容易昏昏欲睡。古人形容这一时间段的特点是“日月其迈,时盛岁新。” 卯时——日出,5点到7点 辰时——食时,7点到9点 这时候太阳升高,温度上升,动物开始出来觅食。古时有个成语叫做“不食嗟来之食”讲的就是这个时间段的事情。 巳时——隅中,9点到11点 这个时间点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阴气渐弱,故称“盛阳”。此时万物茂盛。古人形容这个时段的特点是“辰宿列张,万象更新。” 午时——日中,11点至13点 太阳最高,阴阳平衡,故称“中阳”。这个时候正是中午休息的时刻。
未时——日昳,13点至15点 太阳偏西,阴气渐长,故称“午阴”或“昳阳” 申时——晡时,15点至17点 此时夕阳西下,动物都开始寻找栖息之地,所以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吹笛声声唤晚归”的说法。 酉时——日入,17点到19点 太阳落山,万物寂寥,故名“日入” 戌时——黄昏,19点到21点 此时光线明亮,宜于工作。故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亥时——人定,21点到23点 此时夜深人静,安歇最好。 以上所述“子丑寅卯”与“辰巳午未”并不是十二个时辰,而是两个时间单位,每个包含六个时辰,分别是两个阴阳交替的时刻。每个时刻均为现在的一个小时。这样计算起来每两天就有一个“子时”,每天均有“卯时”“午时”“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