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萧何结局?
“鸿门宴”是西汉历史之父司马迁《史记》中典型的章节,该文章以项羽、刘邦的鸿门相遇作为全文的开端,运用纪传体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楚汉纷争。尤其是鸿门一宴,在“亚父”范增的撺掇下,项羽本该一举击溃刘邦,然而,其优柔寡断让刘邦趁机逃脱,此为“鸿门宴”之失;之后,刘邦与张良等定计,用蒯彻为说客游说齐王田广,使得齐国投降,为西追项羽减轻了压力,此为“鸿门宴”之功。两相对比下,项羽自是不会满意萧何了,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若干章节,两人的矛盾和摩擦不断。
不过,正如韩信所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那么,如此萧何为什么一再容忍甚至帮助项羽呢?其实,萧何之所以愿意屈就,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下,除了项羽,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当时天下正处于秦末大乱之际,各势力之间纷争不断,以秦王朝时期所建立的郡县制根本不足以应对,故而项羽才分封十八路诸侯,各王其国,实际上不过是临时妥协的权宜之计。而这种权宜之计,萧何也是真心希望好的,正如他认为项羽是一个“客”,“天下雄”,“世一等豪杰”,有他辅佐,必能成就大事。奈何羽不思其心,而又忌其才,终致败萧何于鸿门。
二、何为鸿门?
说到鸿门,一般是指鸿门山庄和鸿门宴,其实这个称呼是现代人对他的称谓,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称那为“临鸿门”。而真正有着“鸿门”之称的地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浐灞生态区,它南依浐水,北临渭水,东连灞陵,西接咸阳。据说当年此处经常有天鹅翔集,故而取名“鸿门”,《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焚咸阳,项羽受楚隐王怀命拔都关中,以其地为郡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此始置鸿门县,《读史方舆纪要》云:“(鸿门)即古鸿门泽也,在秦渭城县东。《汉书》:“(高祖)五年,罢归长安,因饮博好斗,日夜相击逐,死法,葬灞陵。”,“(新莽)十二月,王邑、王寻大败于渭折,将军公孙衍将兵百万击邯,不能救。世饥荒,民相食,所杀者万余人。”,“(光武帝)三年春,赤眉帅逢安等将兵十余万临洛。阴昌,平陵人,北降赤眉,说其渠帅衣绣衣,诈称朝廷使者,收捕安还,杀之。”,可见自秦至东汉,鸿门均为重要关隘。
从秦入汉,汉王刘邦与秦王子婴约定,许其归汉中,以陕西临潼鸿门为分界,鸿门之东,子婴之领地。而在此之后,鸿门再度声名远播却并非是因为战争,而是因“杨朱过鸿门,隐士善图指疾”在此隐居,并教杨朱读书,“三年不出见客,为杨朱所识。杨朱曰:“鸿门之所以存,而上谷之所以亡者,何也?谷害政教,故灭;鸿害礼义,故存。”于是隐士遂归。”,而将隐士请出山,杨朱曰:“吾闻食其邑,不复闻其教,食其禄,不闻其政,食人之财,不闻其人,吾安能为君教之!”说完拔剑自刎。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东晋有名的道士葛洪在《神仙传》中说:“谢世修在会稽志好仙道,尝遇异人,得神仙药,炼食之力,乃于剡东石桥亭石室中闭门寝息,垂百余年。后人闻其仙去。”,“赵奕字黎仲,浙江上虞人,奕父恭,字彦循,晋太傅掾,有廉正称,奕仕郡功曹。……奕好道术,尝遇异人,得服石硫磺术,服食三年,数空行之,遂见神人,自称三茅君,谓奕曰:‘汝祖贞靖先生,尝有高世之行,故显今于世,生有七叶,故自昌大’,因以道要告之,甚密。”之后从南朝宋到明代,更多的史籍记载中,多有关于此处石室异人的传说,可见自秦末至东晋至南北朝至隋至唐,直至赵宋以来,凡有政治不顺、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之际,此处常常啸聚百里之内的散兵游勇、饥民、流民和高人隐处在此,直至金帝国覆灭,元帝国崛起,在镇压李自成、张角起义、丁巳之变等战乱之后,遂使此处声名大振,声名之振,甚至盖过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的“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