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料五行属什么?
五行,中国哲学概念之一。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中国古代民间哲学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由此发展出相应的习俗文化。在医学中,古代中国学者将五味归入五脏之中,咸入肾、苦入心、酸入肝、甘入脾、辛入肺;五色与五味相对应,红色入心,白色入肺,青色入肝,黄色入脾,黑色入肾。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由此产生“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甘誓》中,“予其杀女,乃非予一人,朕其畏哉!罔曰人德,予一人惟刑。”其中“水、火、木、金、土”即是“五行”的本义。 五行学说是原始的阴阳观念的一种发展,它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色彩。
先秦时期,五行为天地之间的五种基本物质。秦汉时期,五行被视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要素,又发展为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与之相配应的神灵系统。汉后儒家将其引入道德范畴,认为仁属木、义属金、礼属火、智属水、信属土[2]。宋代以后,五行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传变规律,并衍生出相应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技术。如金代张端义的《端本堂问答》云:“心为火,肾为水……脾为土,故有‘土生万物’之句。”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中则载有以五行论气血之生化的论述。现代中医理论依然遵循着古代的五行属性分类法。 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古人所讲的五行并非是指具体的物质而言的,而是借助于这五类物质来比附自然界及人体的变化规律的。因此,古人口中的五行就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在中医的运用当中,五行还常常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例如心属于火,对应夏季节、青色等等。而肝脏则是属于木,对应的季节是春天、颜色为青色等。中医认为,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称为“脏腑生理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正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实现。所谓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生相克的规律在人体上同样存在,并且影响和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行学说还可以用来阐释病因、病性以及疾病的症状表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也广泛地运用了这一理论指导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