莤五行属什么?
茜(qiàn),指茜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叶柄很长,叶片形状像柳叶,开浅红色或白色花,根可作染料,也可入药。 茜字原指茜草,是一种可用于染色的草本植物;引申指“红颜色”、“鲜艳的颜色”等义。多用于名词和形容词。在文言文里,还可以做动词用,表示“染色”的意思。 现在统一用“茜”替代“茜草”,但“茜草”在古代也是“茜”的别称之一——这种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茜”是汉语中一个极其特殊的词。它的读音与古音完全相同,都是xiān;它的字形也经历了从“茜”到“蒨”再到“茜”的反复过程,直至现代汉字统一了写法,才稳定下来。 在古代,由于纸价昂贵,人们会重复利用已经用过的纸张,所以在反复利用的过程中,纸张的形态会发生变化。比如,“画灰”这个成语讲的便是将文字绘写在炉灰上,再刮下来重复使用的方法。这样涂改过的字迹自然清晰度会降低,看起来就会“模模糊糊”。而这个“模”就是“摹”,“糊”就是“糊”。所以,“模模糊糊”原来的意思是“描摹得模糊不清”。
而“模”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法式”、“规范”之意。“模”又有“模仿”的意思——“模仿”别人的字画,自然也很难达到原来的“清晰”程度。这个意思渐渐演变,就变成了今天普通话里的“模仿”。 再比如,古人将文字刻在竹片或者木头上,用来写字。这些竹子或木头最初加工成扇形,也就是“竹简”或“木简”。
如果将文字放在两块竹简或木简中间,用丝线穿过,就可以制作成一个书卷了。因为两片竹简或木简中间部分被丝线串起来了,所以这个部分就要比其他部分高出一些,看上去就像“凹”进去一样。这种书写形式后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纸制印刷术,不过“竹简”“木简”中的文字依然保持“凹”的形状。 “凸”和“凹”在古代是指前后相背、左右相反的意思,所以“凸”指的是从正面看是“凹”的反字,“凹”指的是从正面看是“凸”的反字。
正因为“凸”和“凹”的古义包括“高”和“低”的意思,所以它们才有了现在“高低”之义的延伸。由此延伸而来的词语如“凸起”“凹陷”“凹凸不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