篖五行属什么?
唐代《五行大义》中提到“藤,古音汤”,可见汉代的读音与唐时不同。 宋代罗泌所著《路史·后记五》中载有“今人谓‘弹’为‘谈’,而不知其音之转也”,亦证明汉代读音不同于唐宋。 现代学者根据古文字构形推断“筳”字本象“手持竹弹自弹”之形;又从唐宋文献中“筳”多读入声等客观事实,认为汉唐时期“筳”字当读去声,并写作“谭”或“淡”[2]。 我觉得这个结论很靠谱。
另外,我注意到您把题目中的“筳”字打成了“覃”字…… 这个字的繁体是“譚”不是“覃”——虽然这两个字简体都一样。 古代汉语学界对这二字的声音很早就有了定论——同音。 例如金代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说“古今人所作诗词,多用‘谈’‘覃’相通。”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进一步考证说: “古人用韵极不循辙,如‘山’与‘关’、‘蓝’‘寒’、‘欢’‘观’、‘难’‘餐’之类,往往通押。以‘谈’‘覃’押韵者尤多。” 他列举了几十个例句,几乎全是唐宋诗人词人写的,说明唐五代宋元明清几乎所有朝代的文学作品中该二字都通假。 这两个一个字音的字,意思也有联系——“谈”“覃”本意皆指摘蜜饯瓜果用手轻轻摇动使它成熟。引申一步,“谈”“覃”都有“商议”的意思(这个意思现在还在使用)。再引申一步,“谈”“覃”都用作动词表示“谈论”。 最后,我还注意到您的疑问里提到了“亭”字——这个字也是难题。因为现代汉字里的“亭”是个简化字,而其本字是多音字“婷”。
“婷”字在古文中常作“廷”,且只作名词,不作动词。但它有个别称“娉婷”,作动词用,意思是“行礼”。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疏《周礼》时提到“娉婷,礼也”;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在《春赋》中描绘早春景象时说“梅香绽,柳带飘。燕支浸,翠黛低。舞裙高曳,钗光斜亸。娉婷袅袅,风流窈窕”。 可见“娉婷”在古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行礼确实没错了。 但是“亭亭玉立”里的“亭”显然不能解作此意。因为“婷婷”和“亭亭”形容的都是美人,而不是美人的手或姿态。所以我倾向于认为此处“亭”的音tíng应与“廷”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