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五行属什么属性?
“五行”,是古人依据自然界中的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对事物进行的划分和命名。 “五方”则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而“五色”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 除了这“五方”“五色”之外,还有“五谷”“五畜”“五音”“五味”等分类方法。这些术语和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人看待世界、认识社会与人自身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古人的观念里,任何事物都可以归属于这“五行”之中,都可以用“五方”“五色”进行表述。从某种程度上说,“问世间,到底何为五行?”这个问题其实就相当于问“天地之间究竟有多少物类?”这是一个永远也回答不完的问题。
不过,虽然属于“五行”之物有无数之众,但它们却具有共同的特性。正是这些特质使自然界的万物得以相互区分,而人文领域的各种现象也能够得到解释。 所以,研究《易经》的人们常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就是指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
“两仪”则是由阴阳两种物质所构成的世界。“阳”代表刚劲、明亮、热烈;“阴”代表柔顺、幽暗、清凉。只有阴阳两者结合,世界才能存在。所以《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四象”是由乾坤巽艮兑坎四种卦象组成的。而“八卦”则是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基本图形构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学说”——把世界划分为阴阳两个范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归于这两者的某一个范畴之内。
当然,如果仅仅这样划分的话,《易经》就要沦为玄学了。实际上,《周易》中的每个字都是象形文字,都具有多层的涵义。这阴阳之分也有多层含义。
以“木”为例,它代表着万物生长之“阳”,又是阴气萌发上升的载体——草木初生的嫩芽以及蓬勃生长的枝条,都属于植物的“阳”面。 而“火”则代表了炎热躁动的阳气,也是阴寒物质消散的地方——“火”的本义就是寒冷消失之后呈现的温热形态。
“阴阳”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意象,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及变化关系: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在阴阳两者的交互作用之下产生、发展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