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职业将棋吗?
中国的职业将棋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呢,简言之,就是“有实无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确实有职业的将棋选手,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来管理这些选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来制定比赛的规则和制度。虽然这些选手都是专业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身份来定义他们的职业。
以日本为例,将棋作为日本的国技之一,是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和官方的支持的。在日本,将棋运动员被定义为职业体育运动员,由国家体委统管,参加世界级比赛可以拿到金牌,并且享受体育英雄的待遇(指社会地位)。在东京都心部有专门的国家将棋馆供职业棋手训练使用,甚至在北京也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培训基地。
中国的职业棋手当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胡耀宇拿过世界围棋锦标赛的亚军;王天一和张强分别获得过亚洲象棋个人冠军。但是与日本的职业将棋运动员相比,我们的职业棋手的待遇可就差远了。首先是没有政府层面的经费支持,其次赛场上的奖金更是无法跟日本棋手相提并论(一场比赛的奖金可能差上几十万日元)。所以,尽管咱们的职业棋手偶尔也能杀得日方一败涂地,但是在长期的赛场上还是日方处于上风。 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中国在近代以来一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整理。虽然我们在古代已经拥有了很高的象棋竞技水平,但是我们却没有在一个特定时期来总结和提高我们的技术。到了现代,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骤增,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对传统项目的学习热情,我们的职业棋手既得不到政府层面的支持,也不能吸引大量的粉丝群体,自然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
围棋发祥于中国,中国的职业棋士最早是朝廷官员,如南北朝梁武帝、王筠等。
唐代围棋,发展成专业的“坐隐”与文人雅士娱乐的“野棋”两种。专业围棋手被称为“棋待诏”,其中的佼佼者还会被皇帝赏赐绿袍和紫袍,社会地位较高,但经济收入与待遇一直不高(相当于七品官),唐玄宗曾赐“棋王”王积薪为正五品官。唐代的著名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王裕、田宝行,德宗时的杨志存、蒋洞虚、王叔文,宪宗时的贾玄真、顾师言等。
宋明清三代的“棋待诏”是内廷职官,以教太子、王子围棋和供宫廷娱乐为主,官阶一般为八品,待遇较低,棋士多借教太子围棋之时进行政治活动,结果常常以悲剧收场,如唐代王叔文因谋夺军权被贬客死蛮荒,宋代张拟、汪士亨等人或因政治谋反被杀或因此流放。
清初,清朝政府禁止“棋待诏”进入皇宫。此后,围棋职业棋手由皇宫转移到茶坊、酒楼、赌场中,成为“棋佣”、“棋客”、“棋坛(坛子)”等,以坐馆授徒和与人对弈为生,收取一定的报酬。清朝著名棋手施定庵、范西屏在杭州西湖坐馆,与人对弈,每局收入白银一两,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围棋职业棋手有专门的体育单位和机构(专业队、棋院和体校)管理,成为专业围棋手。
日本的职业棋手称“棋士”,分为“头衔持有者”与“定段棋手”、“院生”。“头衔持有者”通过每年的大赛循环升降淘汰赛产生,可终生享有头衔,享受巨额奖金和高额版(出书)税,相当于围棋界的明星;定段棋手只有在每次的升段赛中胜率达到80%以上才能升段,胜率低于60%则要降段,初段不能升要退职成为“公害”。院生是为初出茅庐的顶尖学生棋手制定的“直升初段”的“快车道”。日本职业棋士收入很高,据统计,1998年平均月薪为250万日币(合2.5万美元),仅次于医生与律师。日本培养职业棋手是从学生棋手抓起,棋界有“英才学校”,还有名人、本因坊等“格”。此外,日本棋手的高收入还来源于围棋活动及围棋研究极为普及与普遍。
韩国的职业棋手称“头衔者”与“选手”,“头衔者”是通过每年主办的王中王战产生的,优胜者连续三年享受高额奖金“特别支持费”。选手们则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升段赛升段(共9段),升为九段则终身享受“院生费”待遇(1994年起实施)。韩国选手月薪在1200万~1500万韩元。韩国自90年代开始,职业棋士的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中国台湾地区的围棋职业棋手也称“棋士”,分为初段~八段。八段棋手终身享受“棋士费,相当于大陆专业队棋手的“工资”。段前级棋手则要通过每年的定段赛来获得定段。职业棋士的经济收入较低,1998年平均月薪仅2.6万新台币(合2.7万美元)。
越南的职业棋手分六段,月薪30万~70万越南盾。目前越南的围棋职业棋手很少,仅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