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清是什么意思?
中医理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面为阴。人处在中间,只有站得高才能行得远;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这就要求我们做人要阴阳协调、不偏不倚。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它们各有其性,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等。
这就像自然界中的树,有的枝条柔软弯曲;有的天生直立;有的是石头雕刻成的;还有的是金属做的等等。这些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但又各自拥有自己的特性。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也应当具有人的性质。人要像树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形态,而不是什么都像。
在调适自身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调整自身的阴阳平衡,使自身拥有正确的“五行”。 “脾土居中央,主运化,指五脏中有脾胃(中焦),有运化的功能,即把摄入的水谷精微运送并分配至全身。 “肝在右而属木,主升发,故情志的舒畅、气血的通畅以及肝气升腾都有赖于右侧肢体及左侧肝胆经络功能的正常发挥。” “肾位于下焦,以温煦、气化、固摄为主…[3]左边的肾,主管人体水的代谢循环;右边的肾,主管人体气的循环。” 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牢记人体的左右不同,五行的运行也是分左右两路的,千万不要混淆了其中任何一部分。这样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有“五行”的说法: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是一一对应的。而中医诊脉时,就是根据这五脏的特点,来决定是否健康。
例如中医所说的脉象“弦大长实”,就是根据脉象的长度、宽度、厚度、频率等来分析病情。一般来讲,“大”“长”“实”皆属“阳”,“弦”则为阳亢太过……从中医辩证上来讲就叫“肝阳上亢”。一般患有“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多见此类脉象。
同理,对于脉象的“微”“弱”“缓”“短”等“阴脉”,其脉道是又细又软、绵绵无力(也属于“慢脉”),则多为“气血不足、阴阳两亏”的虚症。
因此,根据以上脉象的对比,就不难理解所谓“五行不清”,就是在中医“五脏”上所呈现出的脉象,或者“阴脉”,或者“阳脉”,过度的明显和失衡。例如,“肾脉”上本来应该表现为“沉脉”的脉象,结果呈显出了“浮脉”,那么这就是肾的脉道出现了问题(表现为上虚),再从患者的口中询问,一般患者也就有相应的上虚的症状(例如:头晕、耳鸣、乏力……等)。
那么,如果说患者十个脉道的阴阳脉象,皆表现为“阳脉”,则中医术语讲就是“五行皆亢(太过)”。同理,如果患者十个脉道的脉象皆表现为“阴脉”,则中医术语讲就是“五行皆虚”。因此,也就出现了所谓“五行不清”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