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差距日本有多少年?
如果现在让邓公和基辛格重新选择发动战争的时间,那么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今天! 不是今天对中国或者亚洲是最好的时候,但是是最差的时候可能更恰当一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美两国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80年代美国GDP是中国的4.5倍,人均GDP是中国16.7倍;2014年美国的GDP仍然是中国的3.5倍,人均GDP是中国2.8倍。 但是中国的通货膨胀更高。198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341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变成24565元(不考虑价格指数变化)年均增长率只有8.8%;但同期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7200元涨到37253元,年均增长5.8%。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明显高于美国——按联合国标准,中国属于收入分配极度不均的国家之一。 在GDP这个指标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是发达国家而中国还不是,所以GDP的统计方法不一样。如果把GDP换算成人民币,再用汇率折算成为国际单位,则2014年中国GDP是23.6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70%左右。 按历史习惯,中国还是会把GDP的增长作为一个核心指标。如果从这个角度计算,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水平还要多久呢?——大致要56年左右,也就是2070年左右。
但是如果只比GDP的话,那就毫无意义了。因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根本标准是人均GDP,而不是单纯看总量。而且一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取决于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当今时代,后两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中国,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要素都不可能发挥出很大的威力。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是因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工厂,这些工厂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人力成本低廉的中国,让美国老百姓失业的同时让中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以牺牲就业为代价的增长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而是一种要素的转移。这种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的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在工业化完成之后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中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应该说是失败的——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计划生育的成功,但事实上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并没有换回等量的收益。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早一点转变观念实行积极的生育政策,今天中国的经济状况也许不会这么糟糕。 谈到技术进步,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应用科技方面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不论如何,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赶超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与跟风。
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从制造汽车零部件开始,逐渐掌握了汽车的总装能力。1933年,日本第一辆国产轿车驶下生产线。二战后,日本汽车产量曾一度几乎降为零。为了恢复经济,日本政府把汽车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并提出了“以汽车工业带动日本经济实现腾飞”的口号。到1949年,日产、丰田和三菱等汽车骨干企业已恢复到战前的生产能力。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汽车工业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6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目前,日本的汽车年产量在1400万辆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汽车工业能够成为日本继电子工业之后又一驰名世界的出口创汇大户,技术进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汽车工业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日本在起步时就紧紧抓住了这个“牛鼻子”。1955年,日本汽车产量只有9万辆,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投资就达5.2亿美元。
日本汽车工业从创办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自身的技术开发。在开发研究中实行“两头强,中间弱”的战略。“两头”是指发动机、底盘和车身等三大总成和造型等关键技术以及市场研究和售后服务,而“中间弱”则是指零部件生产外发(即社会配套)。为了有效地实施这一战略,日本汽车厂家都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技术开发中心,进行基础研究。在研究与开发经费上也是向“两头”投入的。比如丰田公司的3000个设计开发人员全部放在总成和造型方面。由于把90%以上的精力和财力用于核心业务的技术开发,使丰田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遥遥领先。
注重人才储备,为汽车工业持续兴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了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日本汽车厂家在技术人才方面很舍得下本。一方面千方百计从国内外招聘精通技术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泛建立教育和科研机构,并资助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汽车技术研究。例如,丰田公司投资1000亿日元(1000日元合68.26元人民币)在全国各地新上了四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资助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电气通信大学等进行汽车技术研究,并和名古屋大学合作进行汽车智能化技术研究;向政府申请的汽车技术研究经费为500亿日元。由于人才储备有了保证,日本汽车生产厂家可以随时组成研究攻关群体,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新技术、新产品不断问世。
善于学习和模仿,在仿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日产公司在1955年制造的“蓝鸟牌”轿车,就是仿制美国的“水星牌”轿车和“普里茅斯牌”轿车。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模仿,日产汽车公司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传统风格,由学习别人转变为客户生产零部件和输出技术。现在日产的汽车车身设计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