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桥在哪?

慕已璇慕已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市桥”之名怎么来的,民间有个很流行的版本: 明成祖朱棣赐建广州城,诏令陈献章、胡广等大儒遴选吉址。一日,众人在番禺县境内选得一块地,但不知其位于城内还是城外,便以“何处有桥,可名市桥”为语意,取名为市桥(今解放中路光塔街附近)。至于这地名是广州的专利,还是番禺的专利,众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市桥因水而兴,又因水而成广州一大商业集镇。 其实,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前后,这里的渡口已有“市桥渡”之称;永乐七年(1409),这里已形成集市;嘉靖四十年(1562)以后,市桥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市镇。

清初,市桥已建有镇海楼(今中山二路)以及镇海楼、临川寺、王府花园等建筑。至清乾隆年间,市桥已是广州的商埠重镇了。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明中叶开始,市桥镇西北方向的新垦区迅速发展起来。清乾降五十七年(1792),两广总督孙士毅在疏浚市河时,发现河底堆积如山的陶瓷碎片,可见当时市桥街道两旁铺面林立,人来车往,一派繁华景象。由于新垦区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因而与旧城区的市桥一样,逐渐被称之为“番禺新市”或“市桥新市”。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市桥镇内及新市地区的工厂越来越多,“市桥”这个名字反倒有些相形见绌了。于是,人们又把新市区称为“禺北”或“北邑”。1928年修编的《广州市公路图》上,已将原来的“市桥”改称为“禺北”,而将“番禺”二字划去。尽管后来人们仍习惯地把整座城镇叫作“市桥”,但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了。

栾爱青栾爱青优质答主

广州桥梁:

广州人历来有在江上架桥的习惯,秦汉时已有“步头津”、“步头桥”、“豫章桥”在珠江上飞架,成为沟通江上交通的便民工程。

西汉南越王墓中曾出土两件桥形石椁,与后来宋代的西来古桥等石拱桥形制比较接近。宋代所建的西来桥,在今海珠区琶洲塔北侧,后毁。

现存最早的古桥是泮塘濂泉附近的流花桥。明代所建的石构西来古桥也幸存下来,现作交通用。

明代在城北有黄花岗上的驷马桥,城南有西、南郊河交界处的海清桥,市区河网上还有流水桥、小港桥、小基桥等。

清代的恩洲古桥在恩洲北岸(今西濠口),海诸古桥、东山桥已不存。清代还在城中及城东郊建起了众多桥梁。

如海珠桥、云桂桥、南源桥、东濠玉带桥,以铁索勾联的东濠七孔浮桥等。

20世纪30年代广州陆续兴建新桥,如同德围、西华路、中山路等6桥。海珠桥建于1933年10月,是一座钢桁架桥,是第一座跨越珠江两岸的桥梁。

至1985年,内港有桥梁41座,海珠区有桥梁134座,荔湾区有桥梁200多座,芳村有桥梁28座,郊区有桥梁5829座。

1993年广州市越秀、海珠、荔湾、天河4区和7个郊区共有2000多座桥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