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是什么生肖?
“觚”是“狗”的谐音,指代的是十二生肖里的“戌狗”。 “觥”也是酒的容器,而且也和“狗”有关。《说文》里就说:“觥,酒器也。兕牛角之象。”“兕”指的是像犀牛一样的动物,古代认为这种动物像野牛,全身青黄色,头部和四肢带有黑毛,尾部长而细,像驴尾巴。但这里的“兕”其实指的是一种象牙雕刻成的酒器,造型是一种头上带角的兽形物(类似现在的啤酒杯)。 这样的酒杯自然不能用来装啤酒,而是用来装黄酒的,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不可能用高温杀死细菌,所以白酒、黄酒这类低度酒精饮料是最安全的,能够长时间存放。啤酒在近代才出现,在古代当然更没有可能了,所以当时的人都以为啤酒是外国来的“洋酒”。
因此可以想见,把“觥”读成“gōng”的时候,意思就是指代那种像“兕”的酒器,用于盛酒或者饮酒。 而“觚”的意思就更好理解了:上面画着鸟的青铜器皿,除了作为饮酒用具之外,还可以当装饰品,比如放在家中,或是随身佩戴。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因为“觚”这个字现在普遍都读作 “gū ”,但是按照《说文》里面的解释应该读作“gǔ”。 这个读音的变化是因为“觚”字受到了“孤”字的音变影响。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做注的时候就提到过这个问题:“觚读如古狐反”。这就是说“觚”字本来就读“gǔ”,后来误传才变成“gū”的。 但是我查了一下,现在的字典居然都把“觚”字标注成“gū”,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就有错误,该词典就把“孤”字标注成“gū”,但实际上这个词应该是“gǔ”。
觚的外形类似细颈、大腹、圈足的酒器,盛行于殷商至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已很罕见。觚在当时的饮酒礼仪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青铜觚专盛酒,觚为酒。商朝时期,统治者将酒礼视为国之大事,觚成为权力的象征,觚器制造被官府所垄断,禁止在民间传造。因而,卜辞中屡见有王事觚,王饮觚的刻辞,而王饮觚就成为商王饮酒吧的重要注脚。西周礼制较商朝更为严格,觚的使用规矩也更加细化,从而形成彝典之制。《周礼·司尊彝》:「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以序尊卑、以别吉凶。以大宾客之礼,用四彝二献,共醴庶介,行其礼。」彝典专指国家法典制度,尊彝本是酒器的总称,引申为各种典章、礼仪的总称,可谓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彝典之制将饮酒制度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国家制度的高度。而彝典中关于觚的使用则明确限定为单数。如周代礼制规定,诸侯在宴会时,要以五觚、一觯、一散、一豆为一案,表明觚的数量要比散、豆等其它酒器多,且其数取单数,以表示高贵之意。「觚必齐,觚不齐,不祭」。因此觚是祭祀时的祭器之重。这在《仪礼》中也有明文规定:士在祭祀时,每件神位和主人位各要放置一觚一觯。
觚为酒,在甲骨文中得到了验证。在一片卜辞中,将酒与觚并称。商王占卜:以觚酿清酒。觚为酒器之名、酒之本名同称于辞中,二者等同无疑。「觚宗」之辞屡见于甲骨文中,也表明觚与酒之间的密切关系。觚宗,即献酒于宗庙而告祭祖先,这既是商代社会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形式,也是商王以最高尚的礼节来表示对祖先无比的孝道的一种祭祀活动。由此可见,觚之重要性不同一般。
兽形觚
青铜觚始于商代中期,流行于商晚期,西周初偶有制作。商代前期形体矮小,多为直腹,圈足,个别仿陶造型有袋足,有或长或短的高足。商代晚期觚形体变得修长,高大,高足消失,束腰明显加长,圈足变高,口沿有高唇外撇,或唇上翻如羊角状,腹以下内收。周代铜觚基本上是商代晚期形制的沿用,体也较高,腰身较长。
兽面纹觚
青铜觚的主要纹饰有兽面纹、夔纹、龙纹、盘龙纹、饕餮纹、绳纹、云雷纹以及兽面纹与高冠凤鸟相间的复合纹饰等。其口下以云雷纹为地的蕉叶纹觚为商周时期所独有,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极其罕见。其兽面纹和夔纹等在形式上有别于其它青铜器上的同类纹饰而独具风格,且多施在口沿下一组,腰部和下腹各两组。
青铜觚的基本形制是细长身、喇叭口、高圈足。它的内壁多为素面而外表则十分精美华丽。从口部到底部,布满了造型生动、花纹瑰丽的纹饰,给人以庄重、典高之感。但各时期的觚造型和纹饰都有不同特点。商代中期的觚为体矮,袋状腹,高台圈足,口部和底部均小于腹部;商代晚期觚的体变高,身细长,口外撇,高圈足;西周的觚继承了商代晚期的形制并有进一步的发展,身更长,圈足外撇,显得十分丰满而挺拔。
青铜觚的纹饰,以兽面纹为主,商代中期的兽面纹比较简单,线条也很浅直;商代晚期的兽面纹结构对称,形象突出,辅以精细的云雷纹。
在商朝和西周的青铜酒器中,觚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器物。它一般为喇叭形口,细腰,圈足,大小高低不一,花纹多样,觚的用途,一说是用来温酒的,另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