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五行属什么的?

夏铭黛夏铭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导读】 《说文》:“洺,水名。出河北永年县西。王莽尝更名章义水。”据考证,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洺河南岸有古城遗址,称为洺州城,即西汉、新朝时期的广年县治所和隋朝初年的洺州治所;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部的安阳县水冶镇西北有洺河自北向南流经,上游古称清漳,下游古称浊漳;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的浊漳南源又称洺河(或称洺水),东北流入河北省邯郸市的涉县后,于涉县西南注入漳河。由此可见:

1.从汉至唐,洺水(含其上源清漳、浊漳南源)曾先后成为三河三源四地之河流,其源头分别位于今山西、河北两省边境一带的太行山区;

2.此三水一源者,最终均汇入漳河。故《水经·清水注》云:“浊漳又历武德、洺州二城南,东迳武安县北而东注洹水”、《水经·漳水注》:“右合浊漳水”。说明在东汉时浊漳南源开始称为“洺水”,且“洺水”之“洺”系指今河南省安阳县北部的洺河。因此,该河道亦被称为“洺水”。

3.隋唐时期,洺水(含其上源清、浊漳两源)再次成为三河五源六地之河流,其中浊漳南源仍称洺水;而清漳则因上游地势较高,下游水流常遇阻塞,故而清漳先改称为滏水和泜水,后演变成了今漳河的支流——滏阳河与泜河;浊漳北源也由洺水演化成今沁河的干流——浊漳河。由此可见:

4.从东汉到隋唐时代的三百多年间,“洺”字作为地名被分别用于指称今河南省北部和今河北省西南部两条不同的河流。至于“洺”字的含义,则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四种看法,分别为:①水名;②水曲貌;③山曲貌;④形容弯曲回绕的样子(以上见《汉语大词典》第1781页)等说法。这些解释都是根据唐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作出的推测性判断,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其实,“洺”字的古音与其本字“铭”的读音很接近,而且两者均可用来形容河水曲折环绕的样子,故笔者认为将“洺”理解为“水曲”最为恰当,否则无法解释何以众多史籍中均有关于“洺水”河流的记载这一现象,毕竟当时人们是没有必要用同样一个词来描述相距数千里之遥的两条河流的地理特征的。

总之,笔者以为“洺”应为“水曲”之意。 至于题主所说的“杨姓源自唐朝皇室李渊赐封”一说,这是完全错误的。

众所周知,隋末天下大乱之际,隋炀帝的堂弟太原郡公李仲远(即李世勣)随瓦岗军首领翟让起兵反隋,后被翟让引荐给李密的瓦岗农民起义军。李密失败之后,李仲远投奔窦建德部下,并深得窦的信任。

619年,夏太子李道玄被叛徒王伯当击毙身亡,窦建德率军北上为李道玄复仇,结果被隋将宇文化及所败,死伤惨重,李仲远的父亲李神符也因此战受伤不治而亡。 同年七月,王世充遣其大将崔弘礼领兵数万进逼黎阳城。面对强敌,李仲远临危不惧,他一边鼓励官兵坚守待援,一边派部将罗士信率精骑千余夜袭崔弘礼军营,结果大破敌军,生擒崔弘礼及其将佐三十余人,斩杀数百人。王世充闻讯后立即撤围而去。 此后,窦建德为表彰李仲远在黎阳的功绩,遂将其改封为“巨鹿郡公”(巨鹿郡原属赵国管辖之地,后割属幽州范阳总管府,今属河北省邢台市)。同时,为了嘉奖其在黎阳守城的劳苦功高,窦建德还命人为其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洺州行台”。 李仲远得封巨鹿郡公以及窦建德建立洺州行台的消息传到长安,顿时引起大唐天子的忌惮之心。于是,李渊便以赏赐为名派遣内史侍郎岑文本携带玺书亲自前往黎阳慰劳李世民麾下的将领们。 与此同时,李渊还下诏令李世民的部将分任各州县刺史,唯独对李仲远任洺州长史之事只字未提。李仲远在窦建德那里得到了一座崭新的行台,而在李渊这里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于是他非常恼怒地对左右幕僚说道:“我受窦建德大恩,不能尽死报效。现在朝廷对我如此薄待,我真不知道今后应该何去何从!” 此时恰好有一位叫做刘世龙的人主动前来表示愿意为李仲远向李渊说情,于是他便对李仲远极力劝说,让他放弃窦建成所授之爵位并归降朝廷。为此,李仲远还专门写了奏表陈述自己投降的诚意。李渊看了奏表大喜过望,当即答应了他归顺朝廷的要求,同时还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了他,以示笼络之意。后来,李仲远被任命为赵州刺史,他的长子李恪也被唐太宗册封为赵郡王。 至此,“杨姓源自唐朝皇室李渊赐姓”之说不攻自破! 所以,题主所说“洺是杨姓始祖所在地”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优质答主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个字谜吧,题目中的“洺”字是一个形声字; 形部是三点水(氵);声部是金字旁。 所以这个字可以理解为从金从氵的字; 另外,因为三点水是古代汉语的“氷”(古文字为“仌”,即冰字),所以这也可以理解这个字的读音读作“bing". (个人觉得这里应取“冫'而非“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