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企业怎么计算估值?
对于如何给公司估值,其实没有统一且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论。 不同行业、业务模式、发展阶段的企业价值评估方式都有很大差异。 对于早期的新创企业而言,其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收入来源单一甚至尚未产生收入,因此难以应用市场法或收益法来进行客观估值。一般来说,只有经过多次迭代的产品或服务才可能具备可观的市场规模,而前期更多是投入和试错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法或许是较适合的新创企业估值方法。 什么是成本法?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创业者在构建运营一个项目时所付出的各种成本进行加总来估算企业价值。这些成本包括:
1. 开发成本(Development Cost):即创业者建立并启动经营项目所需要的各项支出,如产品开发设计费用、研发试验消耗材料费、软件开发测试费用等;
2. 营运成本(Operating Expenses):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等;
3. 资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s):是指为维持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对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进行的投资。 当然,采用成本法估测公司的价值也有诸多局限:首先,这种方法更适合那些正处于创业初期且盈利有限的小型企业;其次,对于同一企业来说,不同时点上的成本会有较大差异,所以该方法的适用前提是各时点的成本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最后,采用成本法需要对企业的全部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进行全面合理估计,工作量较为庞大。对于轻资产型公司,尤其是那些拥有较多无形资产的公司,采用成本法存在一定的难度。
成本法虽不能得到企业“真实”的价值,但至少可以为企业价值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新公司,你肯定拿不到上市公司的倍数,通常只能用PS 股权众筹中A轮前后估值的参考为PS=2-6,这个也要看公司的成长性和行业特性。当然,如果项目和明星、网红、名人产生了牵扯,这个PS 是可以有很大的溢价的。
作为新公司,首先要保证自己不亏损,要盈利(账面上要盈利,实际上可能需要把某些开支算在了下家公司,比如装修费、招待费…)
盈利了之后,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速,通常在10%-50%即可,过高也会显得太假,过低也不容易获取投资人的青睐。
通常来说,投资人用盈利的10 倍或者收入的5 倍来计算一个估值,比如你200 万净利润、1000 万收入,估值大概在1500万左右。
如果有明星、网红牵扯进来,估值可以在这个估值上乘以1.5-5 的溢价,比如你估值是1500万,可能给到你2500万。
之后进行20%的稀释,作为团队股份,或者期权池。所以最后你对外是按照1200万的融资额进行融资。
假设你天使轮拿到了500万投资,那么A轮的估值起码得是2倍,也就是3000万吧,然后稀释掉20%,2400万对外融资4000万。通常来说,A轮和天使轮的投资方,会要求融资额是上一轮估值的50%左右。所以如果A轮要5000万投资,那么估值就得是8000万,稀释20%后按6400万对外融资。
如果拿不到上一次估值50%的融资,那么说明自己的公司发展不达标,需要降低估值去融。
拿到钱后呢,你得按照这个增速去发展,这样你B轮还是可以按照上一次的估值+拿的钱的50%进行外部融资,通常估值可以乘以1.5-2。
估值一直保持增长,才会有更多的投资机构来跟投。
其实,大多数被并购的公司,通常都是A轮拿到投资,就开始准备IPO,一直没融下一轮。
所以,拿到天使投资以后,就该开始找上市公司、大型公司谈并购,他们如果要并购你,可能给你3倍的收购,3倍的收购意味着一年翻3倍。如果谈成,可以借对方的信用去融A轮,如果没有谈成,就自己融A轮,接着谈并购。很多公司可能拿到天使就死掉了,A轮死掉的次之,死掉的原因无非就是没有拿到下一轮投资。所以每一轮投资都要看的长远,谈并购最好要从天使轮就开始。
很多公司为了融资,可能需要找公关公司、品牌策划公司包装一下,给项目涨涨估值。
估值涨了,要出去路演拉关系,找下一轮投资,路演费、公关费、品牌策划费,都是大头。
项目如果可以IPO 了,可能还需要去欧洲考察一圈,花十几万雇个司机,再花十几万换个新车…在欧洲开着新车拿着项目资料拍照、拍视频、发朋友圈…这些支出都是日常,如果项目上去了这些都没问题,如果项目失败了,麻烦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