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五行是什么意思?
题主说的是地支五行的意思吧!子午卯酉为阳火,寅申巳亥为阳木,辰戌丑未为阴土,甲乙丙丁为阴火,戊己庚辛壬癸为阳金。 古人把天地分为阴阳五行,用五种元素描述了天,把五行再细分用来描述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其中,木火土金水也分别对应着青红黄白黑的颜色。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口诀:“天地分五行,阴阳建四时” 这十二个字包含了天干地支五行四季,可以用来记忆二十四节气歌,具体是: “二十四节气歌”——《黄帝内经·素问》 有句诗叫“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年。”描写的就是立春雨水春分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
中医理论中,一年的时间分为24节气,每节15天,共360天,平气24个。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标志物,比如惊蛰春雷惊蛰,春分雷打雨落,清明柳色青青等等。而每一天又有不同的时辰,一日之中有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候(晨夕),在太阳升起和降落的一段时间内又有阴阳之分,即日出东方鱼雁起,日落西山鸡归巢。 而这24节气又被划分为12个节气,每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分别是: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立春。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以解释世界万物的演化以及相互关系的五种物质,它们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殊物质。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原本就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后来经过唯心主义者的改造,五行就变成可以生、克世界万物的超自然的本原之物了。那么,什么又是“生”和“克”呢?“生”,又叫作“相生”、“助”、“成”,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帮助、生长、保护、成全的作用。“克”,又叫作“相克”、“贼”、“破”、“折”等,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有束缚、消减、破坏的作用。
五行的相生相克秩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学说不仅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解释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和联系,并且以阴阳为基础,假定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和原则是绝对的和永远正确的,把复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归结为五行相生相克的机械运动,由此来说明人事的变化,这就成为封建迷信的“阴阳五行”学说。古人早就认识到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比如在《尚书·洪范》中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指水性滋润,处于下方),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从,顺也,金可顺人意而改其形体。革,冶也,金可改易其性而化柔成刚),土爰稼穑(爰,语助词。稼穑,种植和收获的意思),润下作咸(咸味是从水里发生的),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的“作”,是生成、造就的意思。这段话不仅明确了五材的物质属性和本质,而且指出了五材之所以有这些不同属性和本质的原因,同时又对五材同“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对五材有了较系统的理解。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甘誓》中。后来经过“阴阳五行”学派的哲学家(主要是邹衍)系统的解释,“五行”就成了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并统治人们思想的主要学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