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益和利润的区别?
在资产负债表中,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减,得出的差额就是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
资产回报率(ROA)=净利润/总资产 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净利润是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结果。而所得税又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来计算的,其中所得额是指收入总额扣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
所以,先有了收入总额,然后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以及各项期间费用后,才能计算出所得。因此说,收入是产生效益的源头,而利润是在收入基础上再进行一系列核算之后的成果。 我们经常关注公司的税前利润、税后利润或者净利润,实际上这些利润都是在“收入-费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收入-费用”这一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企业收益大小应根据其创造的经济利润来判断。西方经济学里区分了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所谓会计利润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实际支付工资及原材料费用等实际发生的成本后的余额;而经济利润是要从成本中加上隐性成本,如自有资金利息、自己经营管理的报酬。经济利润减去隐性成本就得到会计利润。在我国,大量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区分,企业收益往往指企业主自己经营管理取得的收入。
企业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大小与其规模等各项指标没有必然联系。比如:一家只有20名职工的私营企业,经济利润可能比一家拥有200名职工的国营企业还高。在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中,对“企业经济实力”评价主要是指企业的规模(即资产、销售收入等指标)。但在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中,其经济利润(所得税后利润)指标则不一定与企业规模成正相关趋势。
许多国有企业之所以大量亏损或利润微薄而企业规模还不断上升,一方面原因是机制问题,另一方面还由于这类企业往往承担一些社会公益性质的投资项目,“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无偿投资”使这类企业的绩效难以提高;而某些小型私有企业或其它经济类型企业,由于其成员同为利益攸关者,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励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做小蛋糕做大”的小企业大效益的优势。
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时,不仅要考虑其规模等指标是否完成,更要重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对企业成员积极性的影响,重视中小企业的人才因素和经济利润,不能将企业收益的大小直接与企业规模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