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资为什么低?
1.制度原因(1750年以前) 中国古代是中央集权制,自秦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以来,王朝的统治者就掌握了全部的土地与人口资源。为了增加自己的筹码,在中原地区实行“编户齐民”的政策,把农民编入户籍,计算纳税。而在南方和西域等地则实行军屯、商屯和遣卒的方式管辖,这样就不必像汉唐时期那样把土地分封给地方势力来管辖了——因为这些地方的税收大部分都归于中央财政,而不会分给地方官。 这种政策到明朝中后期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因为自明太祖开始,官僚集团就通过种种手段盘踞田地,欺压百姓。到嘉靖朝时,大地主大商人勾结官府,侵吞田地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这些田地不再缴纳税粮,而是被赋税转化为地租,到了地主手上。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手工业者和商业者的地位渐渐提高。他们虽然纳税,但是得到的回报却远不如种植业和畜牧业。于是人们纷纷投入这个行列,造成农村手工业者和城市工商业者的人数大增。然而他们的纳税能力却并不比农民高多少。因此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对农民的征税。 清初沿用明制,直到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才解决了这一难题。但封建王朝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
2.政策原因(1750年以后) 乾隆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长。但劳动人民的报酬却没有随之增长。一方面地主豪强侵占田地的事件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政府为了筹措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的经费,加重了对民间经济的盘剥。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带来了更加苛重的剥削,而且破坏了原有的经济格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继续下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要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然而旧中国留下的封建残余影响仍然十分深刻。土地问题作为最大最复杂的问题没有解决,生产关系没有能够彻底改变。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很普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也很严重。劳动者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效率低下。
同时,我们建立了强大的计划经济体系,统得过死,市场调节的作用很小,资源配置的效率很低,损失很大。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放开市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贫富分化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