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正处于什么?
一、处于什么阶段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0版本,是“走出去”的阶段,典型代表是华为。这个阶段的国际化,主要是把生产线搬到海外,通过在海外建厂的方式,扩大产能,满足全球客户的订单需求。
2.0版本,是“走进去”的阶段,典型的代表是海尔 海尔在国际化进程中,走的是“出海”和“降维”的路子。即先在国外设厂,生产当地消费者喜欢的产品,然后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满足海外客户需求;然后再逐步将研发和销售网络铺开,最终实现“走进去”的目标。
3.0版本,是“带出去”的阶段,典型代表是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的跨国经营,从建造海外厂区开始,然后向发达国家市场拓展,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带入北美和欧洲市场。
4.0版本,是“卖出去”的阶段,代表企业是比亚迪 比亚迪的跨国经营,是从建立海外供应链开始的,通过并购国外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和汽车工厂,打通从原材料到汽车销售给终端客户的全链条产业布局,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二、面临的挑战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国际化,能够走到第4个阶段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都停留在前两个阶段。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成本 高盛曾发布报告称,外国人对中国产品的偏见,要高于对中国人的偏见。这意味着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更为挑剔的海外客户,他们往往关注产品品质的同时,还会将中国品牌与产品质量联系起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和难度。而国内企业由于受“国外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思维定势的影响,在研发和设计环节,往往也投入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海外消费群体对品牌认知的问题。
2、资金流短缺 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大多属于制造业。这类企业虽然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面临着被“卡脖子”的风险。例如,中兴通讯在美国市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让国人铭记。而海信在美国市场的“折戟沉沙”,也说明要想在国外取得突破,仅靠“物美价廉”是不可能长久的。其背后隐藏着核心技术缺失的隐忧。如果不能掌握核心科技,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迟早会被“卡脖子”。
3、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人对外投资和贸易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势必会让一些国家感觉到压力,从而在一些政治领域采取限制措施。2019年7月,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就是很明显的例子。而中国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可能在未来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如何应对来自政治领域的挑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