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熟鸡肉好吃?
“酒足饭饱”,这个成语形容的是古人喝酒吃肉的场景。 古时无电灯泡,晚上吃饭时间和就寝时间非常接近。一般到了饭点,管它好吃不好吃,先吃饱肚子为上。至于下酒菜嘛,自然是以腌腊制品、咸鱼为主。然而古时的文人骚客却不是这样。他们喝酒除了可以消愁,还可以驱寒、避臭、驱虫……在喝酒之前吃点儿肉,在古时是非常正常且讲究的事儿。
《东京梦华录》里描述了宋时酒楼的盛况:“入酒楼上,各分坐次,酒保唱餐牌。有果子、酒器名色。” 这里的“果子”便是下酒的肴馔食物,种类非常多,诸如煎爆烧炖泡等等烹饪技法做出来的菜肴都有。但宋人最青睐的佐酒食物还是鱼脍(生鱼片)和糟羹。宋朝时江南地区已经有了专门制作鱼脍的鱼鲊铺,贩卖的鱼脍都是经过精细加工的,用葱白、姜丝、酱油、香醋等调拌食用。
《水浒传》里有句“鱼肉糟齑”的诗句,说的便是用鱼做成的美食——鱼糟。将鱼去皮去骨后与米一起发酵做成糟鱼。这既是一种便于携带的零食,又是下酒的好东西。 酱菜、腊肉、咸菜也是当时的下酒好菜。豆腐乳、胡桃、豌豆黄等也能起到助兴的作用。
当然,这些下酒菜都比较贵。普通人家如果招待客人,用鸡蛋炒韭菜、炒豆芽之类的简易小菜作为下酒料,已经算很隆重了。 至于鸡肉,在古代却是上不了台面的下酒食品。
鸡的食用方法在当时非常单一。只是把整只鸡煮熟后撕成肉泥,拌上葱蒜泥,做成丸子状的食物。这玩意儿叫作“鸡髓糊”或者“鸡糊”。 就是鸡屁股、鸡肠子之类的东西。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餐桌上也少不了山珍海味,于是觉得古代的鸡肉很可怜,殊不知古时的人也吃不上什么肉。像《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不少食材,现在都已经不再出现在食谱中了。比如说“黄雀”这种美味,由于被捕捉得差不多了,现在已经是见不到的野物了。又比如说“炒虾”,也就是现在的油炸小龙虾,虽然做法已经改良,却依然不是寻常百姓家可轻易享用的食物。 所以说,老北京人所说的“吃窝头就大葱”,其实是相当奢侈的了。